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建成全区居民终身学习卡系统,奠定徐汇学习型社区建设基石

徐汇区社区学院(业余大学)

发布时间:2012-03-02

2007年,徐汇区确定了以现代化为目标,以信息化为抓手,进行社区教育内涵建设的工作思路。徐汇区社区学院(业余大学)在构建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承担了“徐汇社区教育网”的建设和管理职责后,为彰显其市民参与终身学习的网络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其学习、活动和管理平台的功能,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网络课程,组织了一系列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的学习活动,形成了机制共享、平台共享、数据库共享的网络平台。
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徐汇社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逐渐形成以区域统筹、资源整合、重在应用为目的,以“徐汇社区教育网”为平台,“徐汇市民终身学习卡系统”为标志的工作格局。 2009年,区政府进一步确定以“市民终身学习卡系统”项目为政府的实事工程和民生工程项目,依托徐汇科技教育的资源优势,通过徐汇社区教育网,建立覆盖全区所有街镇的“市民终身学习卡系统”,发挥其认证管理、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数据分析等综合的信息化应用功能,不断扩大终身教育体系的覆盖面,为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提升居民整体素质,为完善学习型城区建设功能发挥积极作用。
“徐汇市民终身学习卡系统”采用实体卡和虚拟卡两种形态,后台统一、功能互补。实体卡主要面向直接参与社区教育现场教学活动的中老年群体。虚拟卡则以网络的形式和完全开放的特点面向全体社区市民,特别是为在职的中青年群体提供了参与社会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本项目已基本完成预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拓展,产生了比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知名度。
据统计,徐汇社区教育网拥有的实名注册用户,已由去年同期的2,621人提升到目前的417,698人,在全市同类网站中居于首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40多万注册用户中,60岁以下人群占据了近81%;其中,18岁以下人群达到16.5%,19-40岁之间的人群达到29.6%,41-60岁之间人群达到34.9%。数据表明,得益于 “终身学习卡系统”的建设,社区教育不再等同于老年教育,而是开始出现辐射各个年龄层次各类人群的趋势,从而真正向着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向着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同时,徐汇社区教育网日均点击率则由去年同期的214人次,提升到目前的4,382人次。累计访问量则从去年同期的110,837人次,发展到目前的1,127,811人次。点击率的急速增长,体现了实事项目的开展促进了徐汇广大市民对网站内容的高度关注。
一、关于项目各项工作任务的实施情况
根据实事项目确定的建设目标和要求,由徐汇区社区学院(业余大学)具体负责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 、“学习卡”平台开发和学习资源建设稳步发展
1)不断拓展实体卡的功能 首先以社区居民为对象,具备两个方面的功能,即记录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轨迹,实现日常考勤的功能,和以技术支撑及制度为保障,实现报名与凭证的功能。 其次以社区教育管理者为对象,提供科学的量化数据,实现统计分析和学习认证的功能,有效提升社区教育机构的管理能级。
2)不断开发适应市民需求的功能化网上平台 结合“徐汇市民终身学习卡系统”的四大数据库,即“学员信息库、课程管理信息库、师资管理信息库、综合资源信息库”的建设,积极推进网站平台的功能化开发,着力实现居民网上学习、学习轨迹查询与课程检索、网上报名等功能;并在网上向广大市民提供信息查询,这些信息包括了:全区20所社区教育院校及334个居民区办学点的5013门课程、2047位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的相关信息、以及涉及各街镇各委办局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各类活动信息等综合内容。
3)不断开发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 以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吸引和引导市民参与终身学习,扩大受众人群的覆盖面,为提高社区成员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是发展社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的重要任务。对此,我们是从三个层面来建设网上学习资源的。
第一个层面:课程类网络学习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我们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了网络培训课程402门;以自建的方式采集文字类及视频类学习课件2120个;依托《徐汇社区大讲堂》的品牌资源开发讲座类培训课程40多门;组织各街镇社区学校建设特色培训课程20多门。
第二个层面:资讯类网络综合资源建设初现成效:如每月更新的“影视文化、餐饮娱乐、体锻场馆”等信息,“东方讲坛”、“徐汇社区大讲堂”等市民学习品牌的预告,区域内各街镇、各委办局、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终身教育新闻类信息,以及涉及37个省市的371份网上同步更新的报刊等。
第三个层面:活动类双向互动型学习资源建设崭露头角:我们按照“区级搭台,大家唱戏”的建设理念,搭建并运用好区域内的三大平台,如区级平台具有协调能级强、辐射面广的特点,形成时事热点类活动资源;街镇平台具有对社区居民影响力大的特点,利于开发群众性交流类资源;以及委办局平台具有对特定人群能有效发动的特点,形成专题类的活动资源。开展网上与线下有效互动的热点专题活动,使广大老百姓能够“在互动中交流,在活动中学习”。 活动类双向互动型学习资源已成为徐汇社区教育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各项保障措施配套推进
1)基本完成“学习卡”硬件服务设备的安装和应用 截止09年底,已完成除华泾镇外的12个街道的社区学校和部分居委教学点,以及区老年大学两个校区共计144个刷卡终端的安装。华泾镇由于新校舍正在建设中,目前网线已基本铺设好,明年初将完成硬件建设。
2)落实项目经费,完成与项目配套的制度建设 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下发文件,规定项目实施的经费筹措和运作方式,截止09年底,已落实经费1,655,000余元。同时,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还制定并严格执行了社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季度推进会制度;并根据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需要,制定了《徐汇区社区教育网上学习激励方案》、《徐汇区社区教育课程学分认定标准》两份配套文件,使得社区教育各类学习形式有了统一的评价与衡量标准,为建立徐汇市民终身教育认证体系打下扎实基础,有效激励起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网上学习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3)有步骤地开展实事项目的宣传工作。根据时间节点、任务推进的需要,分步骤有侧重的开展宣传工作,先后投放近45万份各类宣传资料进家庭;并组织教育系统教师志愿者下街镇宣讲,开展辅导和服务工作;11月底在《徐汇报》上集中篇幅全面宣传了徐汇社区教育信息化的成果。
3、理论研究促进实事项目科学发展
1)申报招标课题引领科学发展。区社区学院申报的《社区教育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的课题,被上海市教委定为2009年度上海市10个招标项目之一,区社区学院也由此成为该实验项目的牵头单位,组织包括闸北、浦东新区、嘉定、普陀、静安、长宁等区社区学院在内的6家参与单位,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促进本实事项目的开展。
2)举办学术研讨会扩大社会影响。2009年4月,我区积极争取承办了“全国数字化学习型城区建设研讨会”,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局王懋功局长在研讨会上作了《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建设徐汇数字化学习社区》的专题发言,受到全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委会以及专家和同仁的好评。
二、实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五点工作体会
1、坚持严格按照项目确定的既定目标、任务及进度指标开展工作,科学、规范的推动了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力度,是实事项目能够取得良好成效的根本要素。
2、坚持制度和机制的建设,有效保障了实事项目的顺利开展。这些制度和机制包括了政策文件、推进会议机制以及相应的经费投入、人员设置等保障举措。
3、坚持注重课题的引领作用,有效促进了网上学习平台的开发和学分认证体系的建设,是实事项目能够具备引领同类项目研究发展能级的关键所在。
4、坚持紧紧依托各委办局、各街镇、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组织资源,有效整合了区域内条块资源,使得项目的协调整合能级有了极大的提升。
5、坚持正确的建网指导思想,转变思维方式,多方位多渠道开发网络学习资源,是徐汇社区教育网能够成为市民欢迎的网上学习平台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