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立足区域、建设内涵、提升公共服务力

——2012年学年全校文明单位创建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2-11-08

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 张社
2012年10月19日
今年7月,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大会召开以后,更加坚定了我们对新形势下准确把握社区学院建设目标的定位认识,更加坚定了树立立足区域、建设内涵、提升公共服务力的发展意识。。
一、文化认同形成愿景――社区学院功能转型创新发展,需要把握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发展目标。
随着学习型社会工作的推进,加快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终身教育事业五大领域的工作给予了不同的定位,即:大力发展非学历性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性继续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和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社区学院作为地方政府主办的成人高校,必须要有信心和责任成为地区实施终身教育的主力军。目前上海市的社区学院基本上是架构在业余大学或电大分校基础上,实行多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功能叠加型管理模式,在体制机制上与终身教育发展需求间还存在很多不适应,必须加快转变学校发展方式,开启社区学院的转型之旅。对此,我们有两点思考:第一,功能转型工作转轨不是简单执行方案的过程,而是不断统一思想、主动创新的过程。第二,社区学院的建立不是简单的多挂一块牌子,而是围绕学校发展目标,从理念更新、资源配置和内涵提升等方面进行的一种整体性的、战略性的转型。
在学校面临功能转型的新形势下,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正确把握好主流教育理念和学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并将这种理念和方向,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转化成为全校共同认可的办学愿景和工作能级。何谓主流教育理念?从普通教育角度简单的讲,就是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育人为本;引申到终身教育领域,我们的理解就是要从服务社会发展大局,满足各类人群的各种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来把握。具体落实到学校层面,其准确的定位就是要整合学校三教资源,顺应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以普通百姓、弱势人群和地区企事业单位机构为主要服务对象,满足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加强教学改革,打造办学品牌,努力构建成为地区终身教育的教学研究高地和公共服务平台。
综合上述,我们提炼出以下三句话作为学校发展的共同认识:
(1)社区学院的建立是区办成人高校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契机。一个“契机”强调关系问题;
(2)全校教职工都要树立“立足社区、面向市民、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思想,树立“一体化发展”和“构建地区终身教育公共平台”的办学理念。两个“树立”强调定位问题;
(3)全校教职工都要认识到,要从以往学历教育为主的单一的工作格局,逐步转变为既是一个承担学历教育功能的办学实体,又要承担终身教育的管理、指导和服务职能的多元开放的综合性职能。一个“转变”强调能力问题。
二、提升文化自觉能力――学校资源配置和能力建设必须与功能转型的发展相匹配。
我们认为,社区学院的建立不能只是简单的在业余大学或电大分校内设置一个新的部门,而是要围绕学校发展目标,从理念、制度、思想、资源和内涵提升等方面进行改革和配置,坚定不移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学校资源配置和能力建设必须与功能转型的发展相匹配,即适应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社区老年教育三教融通搭建终身教育公共平台的需要,调整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人员经费,强化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几年来,我们在巩固学校原有电大、业大教育专业部、系基础上,新建了社区教育部、老年教育部、特殊教育部、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教育培训部、研究发展部和信息中心。
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提升社区学院终身教育能力的五大平台建设,即:以课程建设为重点,构建有区域特色的终身教育课程,夯实区域终身教育课程体系的整合平台;以师资培训机制创新为抓手,注重制度规范的顶层设计,搭建区域终身教育队伍建设的组织平台;以强化科研引领意识为动力,构建国家、省市和地区三级科研网络,形成完善的地区终身教育科研体系管理平台;以信息化发展为突破口,推行“政府主导,项目推进”的模式,形成具有区域统筹、共建共享、重在应用等特征,打造学习型城区建设和终身教育的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以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人才,构筑区域成人学历教育与教育培训的集聚平台。我校在地区实施终身教育过程中的龙头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把握教学改革方向――地区成人学历教育要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改理念。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现阶段社区学院主要的教育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社区学院发展重要的竞争力。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更加具有鲜明的社会和职业属性。成年学生需要的不是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有助于提高就业能力的知识和技能;企事业单位输送职工委托我们开展学历培训,也不仅仅只是要求员工获得一张文凭,而是希望我们能够根据企事业的发展需求对专业和课程进行改造。这是我们这类学校的优势,也是我们能否在竞争中突围而出的关键。学生数不在多而在于改革的实效性。以我校保育员大专班的教学改革为例,学校制定了让保育员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生活老师的培养目标,将专业课程切割为三大模块:提升学员的综合文化素养类课程、提升学员的幼教保育专业理论和知识类课程、提升学员的保育工作技能实训类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凸显综合性、适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我们还引进区内资深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担任实践性课程教学任务,幼儿园成为学校教改的第二课堂,广大学员和用人单位给予了好评,有关经验总结得到市委区委领导的批示和肯定。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改理念改造专业课程,拓宽了学校与企事业单位、机构合作办学的空间,为学校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增添了活力。
目前,我校学历教育教学改革已形成系列化的品牌项目,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形成上下高度认同的成果,形成学生广泛参与的平台,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发展公共服务能力――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以发展公共服务力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目标拓展社区老年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课程建设、信息化发展、队伍培养、课题引领,构成了社区教育的四大内涵建设工作。我校根据市教委18号文件精神,创新发展,对全区13个街镇社区学校和305个居委教学点的工作,进行业务管理、指导示范和督查评估,构建起了具有徐汇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编辑出版优质社区老年教育区本教材,高质量的完成了全国成教协会“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区政府实事项目和市教委社区教育招标项目的推进,打造起以“徐汇终身学习网”为品牌的区域数字化资源平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的代表,其建设经验被收入上海蓝皮书《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2)》一书;编制并实施徐汇“十一.五”、“十二.五”社区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培养规划,举办社会工作者职业考证培训,打造一支具有教育背景和社区服务经历的复合型社会工作者队伍,在全市率先建立社区教育教研活动基地,探索社区教育教研活动模式;初步建成区域性社区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对三级层面的近80项课题(实验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实施,在全市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了社区学院作为区域社区教育工作母机和龙头院校的能级。
但是,随着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认识到对社区教育和社区学院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而应站在更高层面,即站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公共服务力的层面上去审视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的发展愿景。因此,我们提出在保质保量完成上述四大类基本工作的基础上,要关注和做好新的三大任务:
1)以徐汇终身学习网的发展为抓手,围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的不断推进,结合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徐汇分部的建设,市、区工作联动发展。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化社区先行区,我们注重资源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72万注册用户提供更好的文化教育服务和学分认证服务,吸引更多的机构、街镇、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居民参与建设和应用,使徐汇终身学习网真正成为徐汇终身教育的门户网站。
2)抓住市政府2012年“在东南西北建设老年大学”实事项目的契机,以满足老年人回归社会的精神需求和学习需求为抓手,重点建设好上海老年大学徐汇分校,在形成特色、提高质量、尽责服务和文化氛围上下功夫,确保每学期在校学习人数达到4800人次, 成为徐汇老年教育队伍的核心骨干学校。
3)以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建设为抓手,不断拓宽服务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面。一个“中心”是指在区文明委的领导下,在社区学院内建设起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我们构建起了一体两翼五大功能的发展模式,在青少年教育领域取得了发言权和工作阵地。两个“基地”是指与区文明办和民政局合作,在社区学院内建成面向全区10万名注册志愿者的区志愿者培训基地,和面向全区305个居委的基层干部开展培训服务的区社区工作者培训基地。这是一个整合三教资源多部门协同工作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服务人群基本可覆盖整个区域。一个门户网站、一所老年大学、一个基地和两个中心的建设,上述三大任务,拓宽了社区教育对地区社会文化的服务面,提升了社区学院的公共服务能力,为成为徐汇区终身教育的教学研究高地和公共服务平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徐汇区社区学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各位同志,新学年是我校发展的关键年,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提升能力,将学校的各项工作推向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