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创新徐汇公共大教育模式的探索》实施方案 2011年6月18日拟稿
发布时间:2012-04-14
一、方案实施的背景
“十一五”期间,徐汇区在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学习型城区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管理运行体制的建立和落实,制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建立了一定的管理体制,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格局,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规范运作提供依据。
1、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完善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学习型城区为标志、开放多样的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构建徐汇和谐城区”的工作目标。
2、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徐汇区政府颁布的《徐汇区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即33号文件),提出发展社区教育的五大基本工作路径,即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主管、社区负责,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经费统筹、成本分担、资源共享、合作共建”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基本完善了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社区教育格局;基本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式”的社区教育网络;基本建立了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文化活动平台,促进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3、形成完善的工作格局。在区委、区府的领导下,徐汇区社区教育逐步形成了“一个体系、两级管理、三级网络”的工作格局,即基本构建“涵盖一生、覆盖区域”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区、街道(镇)两级社区教育管理制度,基本形成“区社区学院、街道(镇)社区学校、居委会教学点”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整合各类学习资源,形成了全区重视、关心、支持社区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良好局面。
4、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成绩。2003年底徐汇区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2008年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漕河泾、田林、徐家汇等街道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2010年,徐汇区被命名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和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区,康健街道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全区13个街镇成功创建上海市学习型社区达标单位,其中田林、漕河泾、徐家汇街道创建成上海市学习型社区。
徐汇区有着良好的社区教育基础,在整合社会资源助推教育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国家、上海的教育规划纲要均将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社区教育的外延不断拓宽,功能日益拓展,这些都对我们的工作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创新徐汇公共大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徐汇区参与上海承担的一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通过创新理念,探索机制,落实行动,营造终身教育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构建地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方案实施的目标
1、概念的界定
公共:本方案所指的“公共”,是指公有的,公用的和共同的意思。
大教育:所谓“大教育”,强调以下要素:致力于各类教育资源(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发展和应用的均衡与协调,通过社会化、数字化教育网络,逐步改变正规学校教育与非正规的社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使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加完善,服务的内容更加全面,服务的手段更加充分,服务的方式更加多样,教育体系越来越健全。
模式:所谓“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程序则突出了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实验目标
以《徐汇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为指导,确立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1)确立徐汇公共大教育发展理念,为徐汇的公共大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构建徐汇公共大教育主体结构,探索徐汇公共大教育的内在运作机制,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形成纵横结合且渗透融合的合力,保障徐汇公共大教育持续发展;
3)落实13项公共大教育促进行动,以发展继续教育为主导,积极推进徐汇公共大教育发展。
三、方案实施的内容
1、建构徐汇公共大教育发展理念(责任部门:实验项目组)
徐汇区教育资源丰富、教育体系完善。区域内有众多著名科技、文化、医疗机构和场馆;有10多所高等院校、194所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124所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115所劳动培训机构、1所社区学院和13所社区学校、6所老年大学,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基本建立。教育已经成为徐汇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公益性作用发挥显著。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人们对教育的观念不断更新。教育不再是学校、家庭的责任,而是社会的责任;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而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以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为主体的继续教育蓬勃发展,和国民教育成为我国两大教育体系。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社区的职能日益扩展,社区教育的功能日益体现。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变,教育职能逐步从区属向区域转变,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
“创新徐汇公共大教育模式”的提出,是一种理念的创新和观念的突破,旨在构建一个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联动模型,加强公共大教育支持服务功能建设,依托我区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和徐汇终身学习网覆盖面广的优势,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受众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开放、共享、优质的开放式学习网络,扩大学习人群的覆盖面,满足中小学生和社会大众对学习和教育的需要,成为发展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2、构建徐汇公共大教育主体结构(责任部门:实验项目组)
在徐汇公共大教育理念指导下,进一步整合政府、社会资源,理顺条块关系,调动各个条线力量,构建起特色鲜明、运作流畅的公共大教育主体结构,形成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所谓“主体结构”主要指以建立健全徐汇区学习型社会建设和促进终身教育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街镇学促委及其办公室的领导体系;完善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居委学习点三级网络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委办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作用,形成纵横交错、渗透融合的公共大教育主体结构。
3、探索徐汇公共大教育运作机制(责任部门:实验项目组)
探索徐汇公共大教育内在运作机制,制定相关制度,创新面向各类人群的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深度结合模式。着重探索委办局、街道镇形成统筹、协调能级的机制,建立完善各种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校际联动,形成校际优势互补、特色衔接、师资流动、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开发和实施课程改革,挖掘社会资源拓展课程开发渠道,形成文教结合、区本和校本课程协同建设的合作机制;探索职业培训和社区教育统筹发展的管理机制,改革管理模式,促进学习型城区的建设。
4、落实徐汇公共大教育促进行动
(1)学习型组织建设促进行动(责任部门:区教育局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
形成多模式、广覆盖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格局,全区2/3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创建为学习型组织,1/4能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过程形成经验,各街镇和委办局结合中心工作,发挥优势,培育出富有区域特色的终身教育品牌;培植优秀学习团队,推进团队骨干培育工作;树立各类学习典型。建立宣传、评选、表彰和展示的机制,营造浓烈的学习型社会创建氛围。
(2)建设“徐汇公共服务一卡通”促进行动。(责任部门:区社区学院<区业余大学>、区教育局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
依托“徐汇市民终身学习卡”系统,整合全区社会事业条块的资源,分阶段逐步推进。服务的领域由单一的社区教育逐步向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社区等社会发展领域延伸,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逐步做到博物馆、公共体育场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公益性社会设施向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让广大市民更广泛地知晓并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事业资源,分享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精神、物资财富,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城区稳定做出贡献。率先建立徐汇市民终身学习个人账户,率先实现区域内社区教育学分的积累与转换,试点探索学历、非学历等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不断健全社区教育学习成果激励机制。
(3)0-3岁婴幼儿教育促进行动(责任部门:区托幼办)
加强培训,完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形成特色,深入开展0—3岁宝宝乐亲子教育;搭建平台,提高婴幼儿教育的参与积极性。
(4)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行动(责任部门:区未保办、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核心理念,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和服务化之路,形成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良好格局;构建起一体两翼的徐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高效的公益性服务。
(5)社区家长学校建设促进行动(责任部门:区教育局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区社区学院< 区业余大学>)
进一步发挥家长学校在创新驱动、实现教育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经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