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统一认识、转型转轨,提升能级、彰显作用

徐汇区业余大学 张社 2011年11月30日

发布时间:2012-04-18

能够站在这个讲坛上代表终身教育发言,我非常高兴。五年前,我离开教育学院调到业余大学,记得当时的区委主要领导找我谈话时说,“业大如只做成人学历教育,在徐汇区,这样的学校可有可无;而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则是你们发展的方向”。那时,成人学历教育已显出疲态之势,网上一则教育部准备取消成人高校的传闻,竟然在业大校园里引起恐慌和不安。因此,今天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对学校领导干部而言,我们面临的最棘手的任务,是要确定学校往什么方向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中央提出国家建设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其实教育也一样,加快转变学校发展方式对各类学校特别是国家主办的成人高校尤显重要。成人高等教育曾经有过辉煌和灿烂的历史,如今却在新的形势下面临很大的困境。因此,徐汇业大必须要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开启转型之旅,即要从以往做习惯了的单一办学模式向不熟悉的多元开放办学模式主动转变。
转型的关键是人观念的转变,这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此,我们有两点思考:第一,功能转型工作转轨不是一个简单执行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统一思想、主动创新的过程。第二,社区学院的建立不是简单的多挂一块牌子,而是围绕学校发展目标,从理念更新、资源配置和内涵提升等方面进行的一种整体性的、战略性的转型。
有同志说观念的转变需要人的文化自觉。这句话很精彩,但我还认为文化自觉的前提是要让人们知道转变的原因、方向以及情感上的融合。因此,徐汇业大的成功转型有三点值得总结:
第一,要增强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走向的敏感力。对终身教育的人来说,就是要准确认识发展所面临的危机与机遇。如普通高考录取比例的不断增长,一线城市出现的用工荒,徐汇区大专以上人数占总人数的38﹒5%,上海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23%,等等。这些对基础教育的同志们来讲似乎并不重要的内容,对我们从事终身教育的人来说,却成为揭示危机与机遇非常重要的信息和数据,足以成为影响我们判断学校发展走向的关键和认识学校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因素。因此,这些内容就成了学校各种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要增强对有关纲领性文件、法规学习的自觉性。对终身教育工作来说就是要领会国家对终身教育的战略发展方针与政策,如,2005年区政府颁布的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33号文件、2006年市政府颁布的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2号文件、2007年市教委出台的加强社区学院建设的18号文件、2010年市人大通过的《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以及国家、市、区各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们都必须视作为经典著作一样组织教职工认真通读、领会实质。因为这些带有经典性质的文本,为我们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第三,要增强对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理性分析和情感融合度。在中国从事终身教育,是满足各类人群尤其是弱势人群的学习需求、提升市民整体素质的一项事业;从政治的高度讲,做弱势人群的工作其实就是在做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因此,我们所有的干部党员和教职工,都要努力把群众观念渗透到自己的思维、情感,并内化到自己言语和行动中去,而不仅仅只是一种口号,一种宣传;这样才能使教职工在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抉择中,多一份理性的分析和感情的包容。
暑假期间我们结合师资培训开展改革大讨论,有一位教师发来短信,说现在我们学校的功能特点可以归纳为“老弱病残幼”。这个归纳精辟到位,形象的表述出了我校发展的功能与定位。目前,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各项业务工作在部门设置、岗位确定、经费切割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得到了合理的调整,以老年社区教育服务、弱势人群学历提升、残疾人培训和保育员等各类人员的继续教育以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为代表的多元开放发展,象征着徐汇业大正在朝着建设地区终身教育服务指导的公共平台和龙头学校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可以说,只有我们准确把握了学校发展的定位,坚持“老弱病残幼”的功能特点,徐汇业大在政府和百姓心目中才有作为和地位。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同仁,作为一所地区开展终身教育服务指导的龙头学校,随着办学功能的拓展,能否通过改革不断提升服务与辐射能力,必将成为学校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对此,我们清醒地把握住了三个方向:
第一,改革必须体现终身教育的特点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由于终身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在学习对象、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善于从普通教育中吸取经验为我所用,但绝不能照搬普通教育的要求来建设终身教育。以终身教育中的老年教育为例,我们徐汇老龄化的进程非常快,目前老年人比例已经达到了25%,据全市之首。现代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社会生活的需求很高。青少年是通过学校接触社会,又是通过学校走向社会;而老年人退休后脱离了社会,精神生活上就有一种希望通过教育和文化的活动有机会回归社会的需求。同时,老年教育在学习场所建设、教学模式、课程提供和目标评价等方面都与中小学、高校不同,“快乐学习过程、即时享受成果、提供综合服务”是衡量和评价老年教育办学是否优质到位的重要标准。目前,我们已经编辑出版了第一辑12本老年教育区本教材,完成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并出版了专著。2012年上海市政府将重点建设四所“区域性、高水平”老年大学,我校作为其中的一所,我们将努力探索和实践,为上海的老年教育和终身教育作出贡献。
第二,成人学历教育必须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改革课程教学。关于现代课程理论有多种观点,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两种:一是学科中心论,主张学校的课程设计应从学习科学知识出发,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二是社会中心论,主张学校的课程应从现实生活经验和社会需要出发,强调要适应社会和职业的需要。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具有鲜明的社会和职业属性。成年学生需要的不是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希望我们能够提供有助于提高就业能力的知识和技能。以我校成人特殊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为例,学生家长送残疾子女来我校读书,不是仅仅为了拿一张文凭,他们需要的是通过学习掌握有助于就业的技能和知识。我们根据成年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就业需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建设了一系列特色专业课程和实训基地。这项教改成果《成人特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我校成为全国开展聋人教育的12所特色高校之一。
第三,终身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共建共享为目标提升公共服务力。终身教育是拓宽学习人群,满足学习需求,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加速数字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区域终身教育的公共服务力。2007年起由我校具体承办的徐汇终身学习网,通过承担区政府实事项目和市教委招标项目建设的契机,由我校牵头组建上海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联盟,共建有网上各类学习资源14290件,并拥有70多万实名注册用户,成为徐汇终身教育名副其实的门户网站。五年大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终身教育的事业靠教育一家是做不大的,终身教育的网络应该成为社会公共的平台、成为社区百姓的网站。徐汇终身学习网在主动为社会和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得到了全区各委办局、各街镇以及广大居民的文化认同和积极参与,长达五年网站的日平均点击率超过4000人次,总访问量达到了345万人次之多。
各位校长、各位同仁,徐汇终身教育实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的共同推进,使徐汇区成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和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徐汇区业余大学、徐汇区社区学院作为一所教育部注册、区政府主办的独立设置成人高校,通过功能转型工作转轨,在提升能级的同时,发展成为徐汇区实施终身教育服务指导的公共平台。《上海教育》发表长篇报道,肯定我校以功能转型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终身教育新路径,终身教育龙头作用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