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徐汇区业余大学 徐汇区社区学院2012-2015年新一轮改革发展规划、学校章程工作计划和学校规划设想

(2012.2)

发布时间:2012-05-1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上海市和徐汇区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要求,以满足各类学习者学习需求为本,不断深入改革、发展,努力构建地区终身教育公共服务指导平台,成为地区乃至全国终身教育龙头院校为目标。
二、组织保证
1、2011年12月 召开党政联系会议,成立学校新一轮改革发展规划、学校章程工作领导小组:张社、林鹄、杨扬、马丹宇、陈云、卢艳、朱晓林;
2、2012年2月 召开校务会议,搭建学校新一轮改革发展规划、学校章程撰写小组:张社、韩雯、夏中微。
三、工作步骤
1、2012年2月 召开中层干部会议部署,启动学校新一轮改革发展规划初稿、学校章程制定工作(张社校长作动员);
2、2012年3月-5月 继续深入学习国家、市、区教育改革规划纲要,撰写学校新一轮改革发展规划初稿、学校章程初稿;
3、2012年8月,讨论修订,形成征求意见稿;
4、2012年10月,召开教代会讨论通过学校新一轮改革发展规划初稿、学校章程。
四、规划设想(张社校长谈学校发展规划的编制原文)
张社校长在制定学校规划、章程专题会议上的讲话稿(根据录音整理)
区办高校这几年都遇到了科学发展和功能转型的问题。今天,我把我们学校这几年学校转型发展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我们的想法和实践作一梳理。
讲到功能转型,我们要思考和回答这么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做了些什么?从校长的角度说,就是要回答在诸如价值、教育教学和组织等领导层面上的问题。转型到了今天,我们怎么样?
一、为什么要转型?这是基础判断。
1、1999年起随着全日制高考扩招,使得成人学历教育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双轨并重逐步发展成一强一弱,态势不可逆转。区办成人高校何去何从,已是摆在我们所有教职工面前的严峻问题。
2、随着学习型社会工作的推进,加快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终身教育(《纲要》用了继续教育的概念)五大领域给予了不同的定位,即:大力发展非学历性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性继续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和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作为地区政府主办的成人高校必须要有信心和责任成为地区实施终身教育的主力军。
3、徐汇区作为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心城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了区内总人数的38.5%,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26%,区内高校以及各种成人办学机构众多,这些区位特点决定了我们学校必须从以前的一业独大发展到多元开放;成人高校作为地区实施终身教育的龙头院校,没有高等学历教育不行,但只有学历教育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窄。
二、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是转型发展的关键,要从务虚和务实两个角度来说。
1、从务虚角度讲,我们认为功能转型工作转轨不是一个简单的执行方案的过程,而是不断统一思想、主动创新的过程。现在都在讲文化自觉,我的理解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指学校发展的理念、价值取向和共同愿景要自觉成为每一个教职工的工作目标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达到文化自觉的境界是校长工作的努力目标和专业能力之一,而要做到文化自觉,我认为关键是首先要做好文化的认同。在实践中,我们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1)增强教职工对社会、经济、文化走向的敏感力。诸如高考录取率不断扩大;企业出现用工荒;老年人比例持续增长;企事业发展需求变化等,这些信息是客观现实,能够有助于教职工准确认识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危机与机遇。这种信息大家了解的愈多,作出的判断就愈正确。所以,这些就成了学校组织教职工学习的主要内容。
2)增强对有关纲领性文件、法规学习的自觉性。 诸如国家、上海和徐汇区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市委、区委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2号文件、33号文件,《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以及领导的重要讲话等文献,都是我们领会国家对终身教育方针与政策、以及我们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我们十分强调对这些经典文选的学习。
3)社会发展和市民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学校的功能定位,我们区办高校学校一定要确立面向社区、服务社区,为老弱病残幼(普通百姓和弱势人群的通俗说法)提供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你体现了政府的要求和公平教育原则,满足了普通百姓的需求,才会有作为和地位。
据此,以下三个问题三句话构成了学校文化认同的基础:
(1)社区学院的建立是徐汇业大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契机。一个契机强调关系问题;
(2)全校教职工都要树立“立足社区、面向市民、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思想,树立“一体化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满足普通百姓学习的需求,构建地区终身教育服务指导的公共平台”的办学理念。两个树立强调定位问题;
(3)全校教职工都要认识到,要从以往学历教育为主的单一的工作格局,逐步转变为既是一个承担继续教育功能的办学实体,又要承担终身教育的管理、指导和服务职能的多元开放的综合性工作格局。一个转变强调能力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和以服务市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提升需要的社区老年教育,这样一种融三教为一体的办学格局和学校发展愿景已经基本形成;社区学院在区域内终身教育的龙头地位已经基本确立。
2、从务实角度讲,我们认为必须同步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
社区学院的建立不能只是简单的在业余大学里设置出一个新的机构,而是要围绕学校发展目标,从理念、制度、思想、资源和内涵提升等方面进行改革和重新配置,坚定不移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指个体的能力,强调的是一种组织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素质,是一种能否起到示范引领、服务指导、辐射合作作用的能级。
1)学校资源配置的重构。学校资源的配置要适应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社区老年教育三教融通搭建终身教育公共平台的需要,调整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并合理配置人员、经费。我们在巩固业大原有学历教育专业部系、教务处的基础上,新建社区教育部、老年教育管理部、特殊教育部、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改建教育培训部、研究发展部、信息中心。目前学校全年有大专、本科学生3000多人,有残疾人大学生200多人,老年大学学员5000人次,各类教育培训10000多人次,还有面向全区13个街镇社区学校开展服务、指导和研究工作,并有注册学员72万在徐汇终身学习网参加各类学习。以“一体两翼”为特色的区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也已投入运作。
2)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树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理念强化教学改革。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具有鲜明的社会和职业属性。成年学生需要的不是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希望我们能够提供有助于提高就业能力的知识和技能。企事业单位输送职工委托我们这类学校开展学历培训,也不仅仅只是要求员工获得一张文凭,而是希望我们能够根据企事业的发展需求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造。
以我校保育员大专班的教学改革为例,学校确立了让保育员成为教育工作者,成为学生的生活老师的培养目标。将专业课程切割为三大模块:提升学员的整体文化素养类课程、提升学员的专业理论和知识类课程、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实训类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凸显综合性、适应性、拓展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项教学改革引起《新民晚报》、《新闻晚报》以及数十家网络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并得到了区委区府领导的肯定和广大保育员的赞扬,上海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徐汇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综合督政报告对这项教学改革给予高度肯定,认为要在全市推广。按照这种模式,我校还和多家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办学,受到用人企业和学员的好评。
此外,我校聋人特殊高等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实践“学校、企业、园区、政府(行业)”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教学、实训、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格精神和知识技能并重的教育培养理念,提高了聋人学生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项教改成果《成人特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我校成为全国开展聋人教育的12所特色高校之一。
3)社区教育发挥示范引领和服务指导作用必须加强能力建设。对此,我们于2008年申报上海市教委社区教育招标实验项目《社区学院能力建设的实践和研究》被批准立项,通过实践探索,我们提出社区学院开展社区教育的能力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A、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增强社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课程建设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课程建设能力的提升,将有效提高整个区域社区教育工作开展的层次和水准。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下工作链:a、构建区域性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方面引领发展,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给予了重点报道;b、定期评选优秀课程和特色教学,有效提升课程开发和教学的能力;c、承接全国成人教育协会“十一.五”课题《和谐文化引领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素养,研究成果《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通过专家鉴定编辑出版;d、开发系列区本教材,2011年出版发行了第一辑《文化.生活.技能》共十二本教材。2012年将继续出版第二辑,并以《品位徐汇》为标志组织各街镇编写系列街本教材一套。
B、以信息化发展为突破口,提升学习型城区建设和社区教育的公共服务力。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首批数字化学习先行区,我校始终将社区教育信息化作为示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