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1年工作小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上海老年大学徐汇分校(徐汇区老年大学) 2012年1月8日
发布时间:2012-04-01

一、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我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徐汇区教育局的领导下,依托上海老年大学,老年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改善办学条件,办学更有保障
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徐汇区老年大学在保留原区教育系统老年大学两个校区(凌云、延庆)的基础上,增加区业余大学(区社区学院)作为新的老年大学总校校区。新的老年大学校舍总面积扩大,且总校与分校分布在徐汇区的南部、中部和北部,整体布局更为合理,便于老年人就近学习。
(二)多种举措并进,教学成果更加明显
1、以重大活动为契机,提高学校美誉度。我校积极与区退协联合开展各种活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如组织“红歌颂党”演唱会,在所在社区和老年学校积极开展“知党、信党、爱党”主题宣传活动,承担市、区相关系统的演出任务,并获得各类奖项。这些活动既为服务大局作出了贡献,同时又提高了学校的美誉度。
2、以课程设置为载体,促进学校教育新发展。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为老同志服务的宗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和不同的方式方法,在了解老同志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地调整和设置多专业、多层次的课程内容。2011年共开设40多门课程,课程设置科学、合理,针对性实效性较强,受到老年学员的喜欢,全年举办150个课程班,共招生学员4500人次。其中有些课程,如时装表演、声乐、民族舞表演、旅游、足健和沪剧演唱等课程在社会上享有声誉,颇受欢迎和好评。
学校依托区业余大学聋人特教的优质师资,开设了残疾老年人数码摄影班。本学期虽只招收了20人,但对残疾老年人教育的探索无疑具有较大意义。
我校还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教研室等单位、机构合作,共同开发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讲座。仅2011年下半年,就开发“中国诗与画”和 “上海的前世今生”两大系列专题讲座,历时两个月,吸引老年听众达1000多人次,丰富了老年教育的形式。
3、以教学管理为导向,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如制定了《徐汇区老年大学好班级的五好标准》、《徐汇区老年大学活动室注意事项》等制度。不断注重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全区十三个街镇老年学校和区域内兄弟老年大学的时装班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得到参训教师的好评。
4、重视科研工作,推进学校发展。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和学员代表,围绕学校如何体现“区域性、高水平”开展研讨,认真听取他们在老年教育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近期目标的确定打好基础。2011年完成了《高学历老年人学习需求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结题,并出版了区本教材第一辑共12本。
二、2012年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上海及徐汇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强老年教育建设”的精神,按照老龄化社会发展需求和特点,通过上海老年大学徐汇分校的建设,以“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方针,积极倡导正确的终身学习理念,满足老年人的各种学习、活动需求,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2012年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多块牌子一套班子、多个校区混合办学的管理模式,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我校在区域范围内的工作能级和品牌效应,为建成“区域性、高水平”的老年大学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满足教学需要
1、加强凌云、梅陇校区的校舍环境建设。利用暑假投入相应资金对凌云、延庆校区的专用教室进行装修和整修。按照老年教育要求对学校的校舍、教室等进行文化设计和布置,打造环境文化,加强学校的文化氛围。
2、推进总校的信息化管理设施建设。按照《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徐汇区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充分发挥区社区学院终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优势,投入资金安装教室“市民终身学习卡”终端设施,利用徐汇终身学习网的平台,对老年学员课程教学实施数字化管理。
3、完善专用功能教室建设。利用好教育局下拨的专项经费,在原有两个校区专用教室的基础上,上半年重点建设经济适用、功能鲜明的专用教室11个。添置专用数码钢琴21台、钢琴4架、摄影教室专用设施、电子阅览室、电脑、烹饪教室专用设施、天光画室用专用设施和教学教务及绿化等设施,力争在春季班开学前完成总体布局并投入使用。通过上述建设,为老年学员提供一个环境优美、整洁卫生、设施先进的学习环境。
(二)探索学校混合办学模式
1、完善管理体制。我校实行多块牌子一套班子多个校区混合办学的模式,协调和整合各类资源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2012年我们将重点实践并逐渐完善形成有效的学校管理模式,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老年大学校务委员会职责,界定总校和分校职能,规定每月至少一次校务会议,每学期一次工作推进大会,三个校区形成既有统一管理,又有自主特色的办学格局。
2、创新工作机制。大木桥路校区的加入使徐汇分校的三个校区整体布局更加合理。但总校与分校分布在徐汇区的三个区段,给统一管理带来了困难。2012年我们将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三个校区在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及队伍发展方面的联动,做到每两周一次教务教学会议,每学期一次集中培训,有效整合三个校区资源,形成更加高效顺畅的工作局面。
(三)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内涵
1、扩大办学规模。2012年,我校在巩固原有规模基础上,课程班扩大至200个左右,学员数增至5500人次。继续探索和高校、机构整合资源的做法,开设适应老年人需求的系列讲座,力争系列讲座形成规模并能成为徐汇老年教育的一个品牌,常年保持5000人次的参与率。逐步培育6个学习型团队,从培育学习型团队“自治”功能入手,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学习型团队培育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2、培育优质课程。在市老年大学的指导和支持下,依托区业大及上戏艺术教育的资源,培育1--2门优质品牌课程。做好课程区本教材的开发及相关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并继续探索开发适合老年残疾人教育的课程。2012年完成区本老年教育教材第二辑共10本。
3、实践并探索老年人数字化学习规律。利用徐汇终身学习网的平台,对老年学员课程教学实施数字化管理;研发有针对性的老年人网上学习项目和活动(成果展示、读书交流、讲座论坛、优秀评选等),建设适合老年人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探索老年人网上学习新模式。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优选教学师资的同时,注重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培养。上半年学校将选派12名专职教师到市老年大学进修学习,并以教学沙龙形式开展兼职教师的教研活动,组织开展以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培训,满足教师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需求。目前,我校已有3个市、区级老年教育教研基地,并在全区有关街镇老年学校建有7个老年教育教研活动基地。2012年,我们准备再建5个课程教研基地,组织全区老年教育部分专、兼职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参加研修培训,进一步提升学校在全区老年教育工作的专业能级和服务影响力。
5、以科研引领推动实践工作。定期举办徐汇老年教育主题研讨活动,积极参加并完成市教委重点课题《上海老年人学习场所功能建设与推进机制研究》的子课题《老年人学习场所保障机制的研究》和《老年学习者对学习场所的需求分析》;完成市教委2011-2012实验项目《退协在社区老年教育中功能发挥的实验》。针对老年大学建设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考察学习活动。
6、积极组织各类展示活动。学校单独或配合社会力量,组织书画、歌舞、戏曲、体操、球类、烹饪等团队开展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展示学习成果,尽显老年风采,在实践中形成品牌项目。
(四)努力争取获得市级老年教育中心的建设任务
依托我区终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优势和打造品牌的需要,我校积极申报与老年教育数字化建设有关的两个市级中心资质,即上海市老年教育信息中心和上海市老年教育远程学习指导中心。如果获得批准,我校将全力以赴投入建设力量,不辱使命。
(五)探索社区共建、合作办学模式
服务徐汇“十二.五”打造“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的战略规划,与斜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深度合作开展终身教育,积极探索委托办学、联合办学的合作模式;与辖区内斜土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和大木桥路沿线餐饮店协商探索共建老年教育新机制,帮助解决老年学员的应急医疗救护和午餐供应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