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上海老年大学徐汇分校(徐汇区老年大学)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12-04-01

(2011年—2015年)
徐汇区教育局
2011年9月5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强老年教育建设”的精神,按照老龄化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徐汇区老年大学的建设,以“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方针,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素质和晚年生活质量,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二、办学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规范化、现代化建设为目标,践行“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学体系,规范教学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老年大学,以满足老年人提高科学文化、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生命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的需求。
三、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理顺管理体制,提升办学能级
1. 办学定位。 徐汇区老年大学(暨上海市老年大学徐汇分校)总部设在徐汇区业余大学,原徐汇区老年大学延庆路校区和凌云路校区作为其分校。徐汇区老年大学与区业余大学、区社区学院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其中老年大学是办学实体,区社区学院主要从教研、科研、师资培训等方面对全区社区教育提供业务上的服务、指导。
2. 领导班子。 徐汇区老年大学校长由区业余大学校长担任,领导班子成员由区教育局任命,设老年大学教学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约5-6名,专职教师约20名,并聘用相关人员15名协助学校的教学服务管理工作。
3. 工作格局。 徐汇区老年大学成立后,徐汇区将呈现1(区老年大学)+5(区内其他老年大学)+13(街镇老年学校)的老年教育格局。对上,接受上海市老年大学的业务指导和评估,共享上海老年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横向,加强与其他5所老年大学的互动交流研讨,纵向,加大对13个街镇老年学校的示范、引领、辐射,提升办学能级。
(二)加强设施建设,提供办学保障
1. 校舍面积。 在保留原区老年大学两个校区(建筑面积共2300平方米)的基础上,增加区社区学院2、3号楼作为新的老年大学总校校舍(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新的老年大学校舍总面积扩大至9300平方米,且总校与分校分布在徐汇区的南部、中部和北部,整体布局更为合理,便于老年人就近学习。
2. 教室数量。 为满足老年人学习和活动的需要,建成后的区老年大学有专用教室36个、共用教室40个。不仅有标准教室,还有数码钢琴教室、电脑教室、形体舞蹈教室,还新增专用电子阅览室、化妆专用教室、西点制作教室、舞美表演教室、老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摄影专用教室和多功能剧场等。所有教室都配置投影仪、电子白板及空调。2幢教学楼分别安装老年人专用电梯。
3. 资金投入。 在市教委专项投入资金1000万的基础上,徐汇区配套投入1000万以上专项资金。市级经费主要用于教学设施的更新和添置上,区级经费主要用于3个校区的改建及老年大学课程研发、科研、师资培训、数字化学习等专项上。
(三)多种举措并进,提升办学内涵
1. 课程培育。 围绕学校办学宗旨,努力为学员提供内容丰富、门类较多、层次不同的课程,满足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今后5年内,建成后的新老年大学将逐步形成每年开设课程不少于110门,学员人数达7000人次的规模,并积极培育5门以上在区及市内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特色优秀课程,依托业大及上戏(业大合作单位)艺术教育资源形成品牌专业,并同时做好课程校本教材开发及相关教学资源建设工作,进一步扩大老年学习受众面。
2. 队伍建设。 在优选教学师资的同时,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强化,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未来五年,以区老年大学为基地,积极推行教师多渠道培训制度,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如以教学沙龙形式开展的教研活动;由学校出资为部分兼职教师提供专业知识、技能提升的培训,满足其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需求;每年对部分热门课程的教师举办2?3次集中的研修培训等。
3. 校园文化建设。徐汇区老年大学通过抓环境文化建设,对校舍、教室等进行文化性设计和布置,打造环境文化;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以人为本,以章治校,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注重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组织开展学员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陶冶学员的情操,逐步培育起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有影响力的老年大学徐汇分校的校园文化,构建建设和谐校园。
4. 教研科研。 针对老年人学习需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老龄化社会的新情况与新机遇,徐汇区老年大学将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发展态势,五年内要出有一定影响力的阶段性科研成果。
5. 学习型团队建设。 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选取5?10个学员基础好、学习意愿强的课程班级作为重点建设对象,从培育学习型团队“自治”功能入手,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学习型团队培育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引导好的课程班级向学习型团队转变。通过学习型团队的建设和学习典型的树立,发挥引领带动和榜样示范作用。
(四)建设两个基地,突出办学特色
1. 数字化学习基地。 徐汇区是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全国数字化社区先行区,由区社区学院承办的“徐汇终身学习网”(区社区学院申报的有关终身教育数字化建设项目,先后被列为上海市2009年、2011年社区教育招标实验项目、区政府2009年实事项目),在全区拥有70多万实名注册用户,拥有各类学习资源3000多门,网上学习访问率平均保持在每天4000人次左右。2010年起,“徐汇区公共服务一卡通”(区政府民生项目)由区社区学院具体承办,徐汇终身卡从学习功能拓展至锻炼卡、文化活动卡、民政服务卡等功能。建成后的区老年大学将全部安装“公共服务一卡通”刷卡终端,并积极筹建“区公共服务一卡通运维中心”。因此,新的区老年大学将依托终身学习网络优势,努力将徐汇区老年大学打造成为上海市老年教育的数字化学习基地。利用徐汇终身学习网的平台,对老年学员课程教学实施数字化管理;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对老年学员开展计算机应用培训;研发有针对性的老年人网上学习项目和活动(成果展示、读书交流、讲座论坛、优秀评选等),激发其参与网上学习的热情;积极总结老年人数字化学习的有效经验,形成可供全市借鉴和推广的有用成果。
2. 教师教研培训基地。 徐汇区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辖区内6所老年大学中有3所由高校举办,高校的高水平师资和严谨的教学使徐汇居民享受到了高质量的老年教育。2009年,原徐汇区老年大学和老年大学上师大分校作为试点挂牌成立了教研活动基地,分别负责组织全区“中老年时装表演”课程和“健身舞”课程兼职教师的培训和教研活动的开展,在教师的教科研培训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区社区学院牵头成立的社区英语专题联合教研室,是全市10个社区教育课程联合教研室之一,承担上海市社区英语类课程的模块建设、教材编写、联合教研等任务。今后,建成后的徐汇区老年大学将吸收这些前期的有效经验,联合区内其他老年大学,积极整合高校优质资源,将新的区老年大学建设成为老年教育教师的教研培训基地。教研培训基地以提高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为主旨,以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展课程展示、教学研究、专家点评、同行交流、成果展示等互动活动,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共享优秀教学资源,交流教学心得体会,为老年教育授课教师的专业提升创造条件,为其成果展示搭建舞台。
四、资金安排及用途
新的徐汇区老年大学5年中累计投入经费2000万左右,徐汇区教育局将邀请专业人员组成监管小组,做到专款专用,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一)校舍改造及硬件设施(共计1530万)
2011年,区老年大学总校改建投入资金750万,安装教室“市民终身学习卡”终端设备经费10万,数字运维中心建设100万及用于老年学员心理咨询的设备若干。
2012年,对区老年大学凌云和湖南分校投入资金500万进行设备更新,总校3号楼安装老年人专用电梯需用资金40万。
2013年,对区老年大学投入资金120万进行设备更新,专用教室配备设备。“市民终身学习卡”刷卡机项目经费10万。
2014年,暂无校舍及硬件更新资金投入计划。
2015年,暂无校舍及硬件更新资金投入计划。
(二)课程开发及教材出版(共计100万)
2011年,开发特色课程、出版区本教材经费20万。
2012年,课程班扩大至95个左右,学员数增至5000人次。开发特色课程、出版区本教材经费20万。
2013年,课程班扩大至100个左右,学员数增至5500人次。开发特色课程、出版区本教材经费20万。
2014年,课程班扩大至105个左右,学员数增至6500人次。开发特色课程、出版区本教材经费20万。
2015年,课程班扩大至110个左右,学员数增至7000人次。开发特色课程、出版区本教材经费20万。
(三)师资培训及科研经费(共计170万)
2011年,专兼职教师培训经费10万,课题研究和实验项目经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