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文化认同助推功能转型,文化自觉成就终身教育――我校作为地区社区学院功能转型的思考与实践
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 张社 (2012年2月)
发布时间:2012-04-13
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 张社 (2012年2月)
当前,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深入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已经清晰勾勒出终身教育体系的五大功能和不同的定位,即大力发展非学历性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性继续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和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注重内涵发展已成为国家教育战略。作为区级政府主办的地区成人高校(社区学院),必须要有信心、责任和能力成为地区实施终身教育的主力军。
校长的专业定位是教育领导,其领导力涵盖了价值领导、教学领导和组织领导等三大专业领域(见《<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解读》陈永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因此,笔者认为一位合格的社区学院院长,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应该和必须对学校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和办学理念作出自己的理解,并通过学习和实践把这种价值理念成为学校教职工共同的愿景。从国家层面讲,终身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就是要服务社会发展大局,满足各类人群的各种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这种核心理念和目标,具体落到社区学院层面,我们的准确定位就是要面向社区、服务社区,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以普通百姓、弱势人群和地区企事业单位机构为服务对象,满足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努力构建成为地区终身教育服务指导的公共平台和龙头院校。目前上海市区的社区学院都是架构在区办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基础上,实行多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功能叠加型管理模式,在体制机制上与终身教育发展需求间还存在很多不适应问题,必须加快转变学校发展方式,开启社区学院的转型之旅,即要从以往熟悉了的单一办学模式主动转向不熟悉的多元开放办学模式。
一、终身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觉
转型的关键是人观念的转变,这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此,我们有两点思考:第一,功能转型工作转轨不是一个简单执行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统一思想、主动创新的过程。第二,社区学院的建立不是简单的多挂一块牌子,而是围绕学校发展目标,从理念更新、资源配置和内涵提升等方面进行的一种整体性的、战略性的转型。
有同志说观念的转变需要人的文化自觉,我的理解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指学校发展的理念、价值取向和共同愿景,要自觉成为每一个教职工的工作目标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达到文化自觉的境界是校长工作的努力目标和专业能力之一,而要做到文化自觉,我认为关键首先要做好文化的认同。在实践中,我们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1)增强教职工对社会、经济、文化走向的敏感力。诸如普通高考录取率不断扩大;企业出现用工荒;徐汇区大专以上人数占总人数的38﹒5%,老年人比例持续增长;企事业发展需求变化等,这些信息是客观现实,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能够有助于教职工准确认识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危机与机遇。这种信息大家了解的愈多,作出的判断就愈正确。所以,这些就成了学校组织教职工学习的主要内容。
2)增强对有关终身教育纲领性文件、法规学习的自觉性。对终身教育工作来说就是要领会国家对终身教育的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如上海市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2号文件,上海市人大通过的《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徐汇区政府关于加强终身教育发展的33号文件,国家和地方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我们都必须把这些文献视作为经典著作一样组织教职工认真通读、领会实质。因为这样的学习能够为我们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3)树立“社会发展和市民发展的需要决定学校的功能定位”的理念。去年中央召开的两个会议,对我们深入开展终身教育,提高思想立意很有指导意义。2011年2月19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修班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强和谐因素、最大限度抑制不和谐因素”。同年下半年中央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三大任务,即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核心价值取向)、强力推进文化创新、大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其中首要任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是关键。在中国从事终身教育,是满足各类人群尤其是弱势人群的学习需求、提升市民整体素质的一项事业;从政治的高度讲,做弱势人群的工作其实就是在做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我们区办高校一定要确立面向社区、服务社区,为老弱病残幼(普通百姓和弱势人群的通俗说法)提供优质服务的指导思想,努力把群众观念渗透到每一个教职工的思维、情感,并内化到言语和行动中去。只要体现了政府的要求和公平教育原则,满足了普通百姓的需求,我们就会有作为和地位。综合上述,我们提炼出以下三句话作为学校的发展理念:
(1)社区学院的建立是区办成人高校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契机。一个“契机”强调关系问题;
(2)全校教职工都要树立“立足社区、面向市民、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思想,树立“一体化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满足普通百姓学习的需求,构建地区终身教育服务指导的公共平台”的办学理念。两个“树立”强调定位问题;
(3)全校教职工都要认识到,要从以往学历教育为主的单一的工作格局,逐步转变为既是一个承担继续教育功能的办学实体,又要承担终身教育的管理、指导和服务职能的多元开放的综合性工作格局。一个“转变”强调能力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包括残疾人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和以服务市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提升需要的社区老年教育,这样一种融三教为一体的办学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徐汇区业余大学、徐汇区社区学院在区域内终身教育的龙头地位已经基本确立。
二、文化自觉的背后是把准终身教育改革的方向
我们认为,社区学院的建立不能只是简单的在区业余大学内设置出一个新的机构,而是要围绕学校发展目标,从理念、制度、思想、资源和内涵提升等方面进行改革和配置,坚定不移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指个体的能力,强调的是一种组织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素质,是一种能否起到示范引领、服务指导、辐射合作作用的能级。
1、学校资源配置和能力建设必须与功能转型的发展相匹配。即适应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社区老年教育三教融通搭建终身教育公共平台的需要,调整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人员经费、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几年来,我们在巩固学校原有成人学历教育专业部、系基础上,新建社区教育部、老年大学管理部、特殊教育部、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改建教育培训部、研究发展部、信息中心。
与此同时,我们还提出社区学院开展终身教育能力建设的的五大领域,即:1)以课程建设为重点,构建有区域特色的终身教育课程,形成非学科性、动态生成性、开放性、地方性和生活性的课程特点,夯实区域终身教育课程体系的整合平台;2)以师资培训机制创新为抓手,注重制度规范的顶层设计,制定终身教育年度师资培训计划和三年队伍培养行动规划,搭建区域终身教育队伍建设的组织平台;3)以强化科研引领意识为动力,构建国家、省市和地区三级科研(实验项目)网络,形成完善的终身教育科研体系管理平台;4)以信息化发展为突破口,推行“政府主导,项目推进”的模式,形成以区域统筹、重在应用、适应各类人群需求为目的、学习资源建设为重点、“徐汇终身学习网”为平台、虚实结合共同推进的终身教育数字化工作格局,打造学习型城区建设和终身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5)以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人才,构筑区域成人学历教育与教育培训的集聚平台。目前学校全年有大专以上成人学生3000多人,有残疾人大学生200多人,老年大学学员5000人次/年以上,各类教育培训10000多人次/年以上,还有面向全区13个街镇社区学校开展服务、指导和研究工作,并有72万注册学员在徐汇终身学习网参加各类学习。学院在地区实施终身教育过程中龙头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2、以上海老年大学徐汇分校的建立为契机,建设区域性高水平老年大学。市委市府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工作,在2011年7月召开的市老年教育工作推进会上,决定依托上海老年大学资源,在上海的东西南北各建设一所区域性高水平老年大学。2012年市政府将这项工作列入上海市年度实事项目重点推进。作为东西南北四所学校之一,我们的工作重点是:1)确立一个使命。现代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社会生活的需求很高;徐汇区老年人的比例已经超过25%,据全市之首。因此,提升上海老年大学徐汇分校的办学能级,发挥对全区老年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满足地区老年人的学习活动需求,这是各级政府和广大老年人对我们学校发展提出的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办老年大学,必须站在这一高度上去思考和实践。2)探索一种模式,即探索多块牌子、、多类教育、多个校区混合办学的管理模式,构建生态环境好、文化氛围浓、教学服务优的高水平校园。3)提升服务能级。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在去年老年学员2000人次/年的基础上,今年增加2500人次/年,总数达到450人次/年;并建成20间高品质老年人学习功能教室和活动场所,建设一支具备较高素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鉴于老年教育在学习场所建设、教学模式、课程提供和目标评价等方面都与中小学、高校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提炼出三个观点,即快乐学习过程、即时享受成果、提供综合服务,这已成为我们衡量和评价老年教育办学是否优质到位的重要标准。4)以徐汇终身教育数字化和学校艺术教育特点为抓手,力争形成老年学员满意的两大教学特色。依托上海市教委招标实验项目《数字化学习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