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2年上半年青年思想培训班2组个人小结
发布时间:2012-11-09

从学校发展文化认同角度谈谈学习体会
邢 波
参加了我校2012年青年教工思想政治培训班后感触良多。这是我第三次参加这种形式的培训班了,每次培训都让我有新的感悟和新的收获。
这次培训的主题是“学校的发展——文化认同,个人的发展——融入集体”。个人认为,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如果你想加入这个群体,首先就要了解这个群体的文化,认同这个群体的文化。如果对该群体的文化都不予认同,那又从何谈起对这个群体的热爱呢。
作为学校的青年教职工,如何融入集体,热爱学校,热爱自己的工作,首先就要认同学校的文化,才能使之自觉的融入其中。文化认同是对一个群体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群体的精神纽带。
在学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挑战与机遇并存。这几年学校的转型发展,从单一学历教育独大,向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引用一句张校长的话:“我们没有学历教育就变成了社区学校,只有学历教育,我们的发展将越走越窄”。如何才能在保持学历教育规模和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者两者之间寻求平衡与突破,取其长处,补其短处,这就需我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形成统一。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发展愿景有个清晰的认识。
由于我校的区位特点,区域内高校众多,居住人口学历普遍较高,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学历教育生源逐年萎缩。教育教学不改革,将是死路一条。随着教学的深入改革,应运而生的是一个个合作办学特色班,如:保育员行政管理班,退伍军人计算机信息管理班,南信机电一体班。这不仅是教学改革的创新,而且还是招生模式的一种创新。种种特色班的成功开办,不仅融入了招生部门同仁的心血,更多的还是每位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老师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在这种多元发展的模式下,原有的学校资源,应对这种新模式的发展,就感觉车水杯薪。这就需要将现有资源重新配置和整合,以适应新的发展。从而以应运而生了一些新的部门,如社区教育部、心理咨询中心、老年大学教务处、特殊教育部等部门。在学校总人数没有大变化的基础上,这些功能就需要内部消化和调整,对人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学会捕捉各种社会和经济信息中所蕴藏的机会。不是所有的机会对我们都是有用的,这就需要我们有准确地判断能力。判断的基础,首先要对纲领性文件的理解和掌握,这是我们判断准确与否的标准。同时,还需要具备大局观,正确把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得与失的关系。
新的职能部门从事着崭新的工作,原有部门如何配合学校的发展调整,应对新的发展所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好准备。特别是后勤保障部门,在学校每增加一项新功能的基础上,后勤保障必须要跟进到位,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考验。学生工作无小事,保障服务也是如此。小到一处温馨提示,这都体现了我们学校给每个来校学生营造的温馨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让他们有一种到家的感觉。
如果做好了,那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的工作就像一片片绿叶,衬托的一朵朵红花,学校发展取得了成绩,我们同样也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我们要有甘当绿叶的精神,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捆绑在一起,融入到集体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挥洒青春 努力从事教育事业
——面对学校发展,文化认同,推进社区教育
陈瑾
学校开展主题为《学校的发展——文化认同,个人的发展——融入集体》2012年青年教工思想政治培训班,这是我校专为青年教工开设的一场专题培训,很高兴能够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培训活动。开办思想政治方面的培训班,这是学校领导对我们年轻教职工的重视和关心,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来说,能够成为我校的一名年轻教师而感到欣慰。
学校发展面临转型转轨的转折时期,“三教融通”始终贯穿于我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之中,拿张校长的话来说,这是“一次华丽的转身”。学校的发展已从以往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多元化教育形式的方向发展;立足社区,整合我校有效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的服务平台;树立“一体化发展”的办学模式,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各类学习者的需求,可以说,社区学院的发展为我校拓展教育领地和扩大发展空间提供了良好契机,为我校目前功能转型带来了希望。
社区教育即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这种教育形式体现了教育发展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发展社区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社区教育发展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充分考虑社区教育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发挥社区居民主观能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全民综合素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为目的。
徐汇社区教育发展要融入“三教融通”的教育理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终身教育模式,为推进社区教育,实现我校功能转型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努力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既然是谈谈看法,就自己的工作内容,简单阐述自己对从事社区教育事业以来所做的几点思考:
1、注重教师师资培养,提高社区教育的教学质量。
师资力量决定学校的办学能力,师资力量是否符合办学的要求,直接关系社区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这对于提高学校的整体知名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资的培养为社区教育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一方面,加强师德建设,作为从事社区教育教学的教师,始终做到“为人师表”,面对受教育大众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师德师貌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更是社区教育整体风貌的写照。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师主题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高社区教育整体形象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提升教师创新素质和专业水平。每一位社区教师都要具备创新意识和专业文化素质,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掌握的知识量,要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不断更新,“应社区居民之所需,响社区居民之所想”,课程内容为社区居民量身打造,满足社区居民求知需要,符合社区教育的服务宗旨。
2、开设灵活课程,满足社区居民的求知需求。
社区目前面对的受教育主体为中老年人、暑期青少年、外来务工及子女等,未来授众覆盖面还会不断扩大,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喜好、兴趣,开设具有一定灵活性、时效性、需求性的课程。首先,老年教育是一项公益性的服务,它不同于职业教育或学历教育,它不限于教与学的形式,而是当今社会爱老、科技助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老年人接受知识的能力、反应能力、相对于年轻人来说,会比较迟缓,充分考虑到这一特性,在授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灵活互动,跟随他们的思维节奏,随时转变教学方式,满足他们接受知识的实效性和能动性。其次,青少年教育要适时向外发展。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还需要依靠他们来建设我们的家园,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不仅仅满足于学校课堂上接受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要适时向校外发展,满足校外学习的兴趣,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业余学习的教学平台,丰富青少年业余生活,增强业余学习的能力和校外活动的能力。再次,提供外来务工人员平等学习的机会。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们的民生保障关乎我国社会稳定,近年来,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重视度日渐提升,社区也有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设计的活动和学习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大城市的文明,能够融入到我们“公共大教育”的大家庭中,关爱他们等于关爱我们自己,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设立特色课程,提升社区教育的品牌定位。
针对社区居民特点,社区教育课程应始终坚持紧贴居民需求、紧贴社会需求、紧贴政府需求的原则,注重理念创新。一方面,课程融入生活,内涵本土文化和特色。社区课程要为居民所接受,贴近生活,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往往最易被居民所接受,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的同时,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品位,渐渐形成符合区域特色的品牌课程。另一方面,特色课程的设立依托创新思路。任何课程的开设都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具备创新意识,在课程发展原有的基础上,适时更新课程内容,满足居民的需要,提升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这是我们为之付出和需要努力的。
4、推进社区教育,加快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徐汇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依托徐汇区终身学习网的资源平台,为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支持。在整合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向各个所属社区居民开放,为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促进社区教育循环运作,满足社区学习者的各类需求。
如今,已是信息化网络时代,大量的信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随着城市老龄化的加速及城市信息化的发展,社区教育的发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只有紧随科技时代的步伐,才能走得更久更远,以满足更多层次群体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推动上海学习型社区、信息化社区建设。
徐汇社区教育将日渐形成系统化、规范化、规模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这是社区未来发展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是我校青年教师为之努力的,学校的未来建设离不开我们青年人的热血拼搏和不懈努力,发挥自身的专长和能力,运用好各自的岗位优势,提高青年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