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实事务必实办 优质还须实效
上海老年大学徐汇分校建设两年来的绩效汇报
作者:上海老年大学徐汇分校2013年11月15日
发布时间:2013-12-26
上海老年大学徐汇分校建设两年来的绩效汇报
作为
2012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之一,两年来,上海老年大学徐汇分校在校园氛围、办学规模、办学质量以及影响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老年学员的肯定。现将两年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概况和初步成效
实事项目实施前,徐汇区有六所老年大学。其中除了上师大老年大学每学期学员保持在
6000左右人次外,其余五所老年大学办学规模都偏小,办学条件也比较一般。2011年下半年,徐汇区教育局将下属的区老年大学整体划归区社区学院(大木桥路434号),正式挂牌成立新的老年大学即上海老年大学徐汇分校。
目前徐汇老年人群已占人口总数的
26%。老年人回归社会生活、提升生命品质的需求日益高涨。2012年市政府把建设东南西北四所高水平老年大学列为实事项目推进,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抓住机遇提升上海老年大学徐汇分校的办学质量,不断顺应和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学习需求,这是各级政府和广大老年人对我们学校发展提出的历史使命。我们提出建设高水平的老年大学,你所做出的一切,最后都必须体现在高品质的学习环境、高水平的课程教学、高质量的管理服务和高实效的办学规模上。
2012年实事项目实施以来,我校在原区老年大学两个校区建筑面积共
2300平方米的基础上,依托社区学院建筑面积扩大至9300平方米,且校本部(大木桥路校区)与延庆、凌云两个校区分布在徐汇区的南部、中部和北部,整体布局更为合理,便于老年人就近学习。
实事项目实施之前的区老年大学,有功能教室
8个,普通教室17个,每学期有学员2000人次左右,共开设课程60门,各类班级近120个。实事项目实施后至今,徐汇分校新增功能教室24个总计达到32个,新增普通教室22个总计达到39个,新增学员作品展览厅、电子阅览室、教师学员休息室以及会议室、休闲区等辅助场所8个,新增电梯1部;功能教室同比增长300%多。今年下半年是实事项目实施以来的第四个学期,本学期三个校区共开设课程81门,开设课程班级265个,其中校本部(大木桥路校区)本学期已达到146个课程班。 本学期三个校区老年学员数达到6625人次,其中校本部(大木桥路校区)从零起家,现净增3858人次,延庆、凌云校区也从过去的每学期2000人次稳步增长到目前的2767人次,净增767人次。 在建设好课程班的基础上,我校还新建立了10个学习团队,同时,每学期还定期举办双周人文讲座,更好的满足了老年人的多元学习需求。在科研建设方面,我校成为上海老年教育信息中心;配合实事项目的开展,徐汇终身学习网今年也顺利改版,为老年学员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网上学习资源。我们编辑出版了社区老年教育区本教材,定期召开老年教育专家研讨会,与斜土路街道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上海老年大学徐汇分校已成为徐汇老年教育的骨干学校,受到广大老年学员的欢迎和喜爱。
二、具体举措
1
、校园建设分步推进
在教育局的领导和支持下,我校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条件积极从软硬件两方面分三个阶段推进校园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学习乐园。
第一次推进:
2011年下半年(重点是基础建设)
在保留原区老年大学两个校区基础上,增加社区学院
2号楼和1、3号楼的部分区域,作为新的老年大学校本部大木桥路校区。并在2011年下半年对大木桥路校区进行了整体修缮,全面提升了学习环境的品质,为建设高水平老年大学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第二次推进:
2012年3月——2012年8月(重点是建设功能教室)
学校按照老年教育的要求拿出一部分条件比较好的普通教室,改建为功能教室计
24个,使学校功能教室达到了32个,顺应了老年人对专业学习的渴望。学校应老年人的需求,还新增老年学员沙龙活动室。
暑假期间学校投入资金和力量对凌云、延庆两个校区进行改建和整修。并逐步提升学校无线网络的有效覆盖面,为所有教室配置空调和投影设施,完成学校三个校区的总体布局并逐步投入使用。
第三次推进:
2012年8月——2012年10月(重点是文化建设)
学校重视老年教育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按照老年教育的要求,我们在绿化建设、教室布置、通道安排、文化设计等环节均体现“人性化”的关怀。以校本部(大木桥路校区)为例,
3栋教学楼均设置无障碍通道,其中2栋教学楼分别安装专用电梯。下雨天,学校及时铺设防滑地毯。学校还拨出经费,为所有老年学员购买意外公共责任险。在老年人学习和集聚的场所,配合校园整体风格,设置休息座椅、绿化点缀其中,形成简朴适用的休闲长廊、树林小区和电子阅览室,为老年学员提供一个环境优美、整洁卫生、设施先进的学习环境。学校还新建两个供老年学员展示学习成果的综合展厅,并把走道上以前布置的装饰物品换成相应的宣传展板,营造出浓浓的老年教育文化氛围。
2
、师资建设扎实创新
老年教育的质量数量与教师的师德师能素质密切关联,因此,我们注重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形成了徐汇分校“以名师名流为引领,以学校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和志愿者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特色。重点开展四项工作:
1)聘任名师名流,开设品牌课程。大学要有名师。我们没有上海老年大学、上师大老年大学那样有深厚底蕴支撑。我们的体会,除了做好宣传和服务以外,必须要有旗帜和高峰来引领队伍和吸引学员。所以我们就聘请了上戏、上师大的教授和上图的研究员,请来了特级教师、高技能人才和著名艺术家,打出名师名流旗号,提升了徐汇分校的办学高度,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学员。
2)依托社区学院专职教师资源积极参与。我校依托本校专职师资,动员全校积极投入老年大学教学工作,并相应作了三点规定:
A、进修制度。我们制定了《教师进修制度》,得到了上海老年大学的支持,先后派出十多位教师去总校随堂听课。为我们的教师迅速转岗创设了良好的条件。B、说课制度。教师有积极性,我们要维护;但前提是要确保质量。我们制定了《老年大学徐汇分校教师聘用制度》,成立教师聘任小组,邀请总校专家参加,规定教师开新课,一律要通过说课面试环节后才能列入招生程序。C、同酬制度。在老年大学上课的本校专职教师,其课时量与课时费纳入社区学院统一管理,鼓励专职教师上老年大学。
三项制度确保了质量,又激发了我校专职教师服务老年教育的积极性,增加了队伍的稳定性。目前校内专职教师占教师数
19.5%;开设课程班数量也占了14.3%。此外我们还充分整合社区学院的综合资源,夯实师资基础,在全区共建立15个课程教研基地,发挥师资孵化作用,围绕课程建设,培养了一批称职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3)创新关爱机制,留住人才。创新兼职教师薪酬制度,凡学员满意度连续两学期都在
90%以上;班级人数连续两学期超过额定人数25%以上;连续两学期无学员投诉,按照低职高聘原则聘用教师。学校建立了外聘教师休息室,节假日学校领导还上门慰问资深老教师,搭建起学校与外聘教师间和谐交流的平台。
4)注重教研,改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总结提炼出体现徐汇分校特色的十六字教学口诀:健康向上、实用时尚、简单有趣、参与鼓励。
3
、
课程建设理念新颖
课程建设是老年教育的重点之一。针对老年人学习需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老龄化社会的特点,我们在设置课程时注重了四个原则:
1)不仅注重开发老年人需求量大的课程,还兼顾小众人群的需求。如不仅开设钢琴声乐等课程,还开设手风琴、萨克斯、古筝等课程;不仅开设电脑与生活课程,还开设电脑维修、平板电脑操作等课程。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学习需求是我们的责任。
2)不仅注重迎合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还要关注主流价值的引导需求。如:今年秋季招生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招生宣传外,我们还从弘扬主流价值取向,提升人文素养的角度,重点推荐了十多门课程,如旅游文化、影视赏析、心理健康、国学等,我们还利用双月人文讲座,宣传社会、文化和法律法规,主动去引导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3)不仅满足正常老年人的需求,还兼顾残疾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如:我校专门针对老年残疾人开设“爱心课堂”,每学期都有1-2个班级提供全免费学习。至今已开设有数码影像技术、书画装裱、电脑入门、网络新生活等。为残疾人提供优质学习服务是我校坚守25年发展的理念。
4)不仅建设常规课堂教学类课程,还重视开发建设适合老年人需求的高水平公益性讲座和自主性学习团队。我校和高校、机构合作,开设如《中国诗与画》、《上海的前世今生》、《敦煌艺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双周人文专题讲座,丰富了老年教育的形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成为徐汇老年教育的品牌,讲座每年保持
5000人次左右的参与率。自主性学习团队满足了一部分老年学员“自己教育自己”、“能者为师”的学习研修需求,其中王逑艺术合唱团、白桦林知青民乐团、九九油画社、汇友桥牌沙龙等都在本市享有一定的声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