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扩展外延提升内涵 打造温暖工程新品牌——徐汇区业余大学温暖工程的总结
发布时间:2012-03-23
徐汇区业余大学(以下简称“区业大”)是一所地方政府主办、教育局分管、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依托其所在的上海市徐汇区的强势经济和优势教育,承担起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指导等项功能,作为区域实施终身教育的平台,设有文、理、艺术等学科的大专与本科近三十个专业。2009年,该校以团体社员单位名义加入徐汇中华职教社,第二年获得温暖工程基地的授牌,使其致力于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适用人才的办学宗旨,与中华职教社“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教理念有机融为一体,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公益和教育资源,促进职教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区域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
温暖工程是中华职业教育社新时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是职教事业服务民生、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已经成为统一战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工程。同时,温暖工程又必须在巩固中求开拓,在创新中谋发展,以赢得新的生机活力。从上海和徐汇来看,温暖工程并不能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扶贫助弱,而要从实际从发,秉承职教社“为国分忧、为民效力、急人所急,雪中送炭,灯亮一盏,光洒成片”的指导思想,把拾遗补缺、助人成才作为基本方针和办学方向。区业大在温暖工程实施过程中,推陈出新,打造出了保育员大专学历教育、聋人特殊高等教育和残疾人职业培训三大亮点。
1、育人先育教,拓宽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加强学前教育保教队伍建设,创新保育员的培养和培训机制。
区业大联合区教育局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对区域内保育员队伍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区内各幼儿园的保育员大都以下岗协保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工作待遇低、工作稳定性差等问题。面对保育员队伍素质与幼儿教育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现状,特地开设沪上首个行政管理(保育员)大专班,一方面探索创新保育员培养机制,另一方面系统培养和提升在职保育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拓宽保育员职业发展空间,让她们转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儿童生活成长中的良师。行政管理(保育员)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具备专业道德、专业精神、专业教育理念与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保育员队伍中的骨干中坚并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其职业目标定位是保育员——教育工作者——生活老师——教师助理——保育工作管理者。
根据专业需求和保育员自身特点,区业大科学设置的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提升学员的整体文化素养;第二模块是提升学员的专业理论和知识;第三模块是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内容凸显综合性、适应性、拓展性、实践性,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原《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相关课程内容必须完成,同时开设系列专题讲座,邀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为学员讲课,传授和交流工作经验。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区业大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资源优势,聘请幼儿教育管理专家、优秀幼儿园园长等作为兼职教师,实训课均安排在市级示范幼儿园实地进行,采用传帮带的教学方式。毕业设计则是在实训基础上,指导学员结合幼儿园保育工作实际撰写幼儿观察报告或分析文章。
通过保育员大专班的学习,很多学员都成为各自单位的业务骨干。如2010年在区教育局后勤管理中心“服务标兵”评选中,全区共14人当选,其中3人就出自这个班,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也使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增强了自信,开拓了职业发展的上升空间。
2、打造特教奇葩,展示聋人社会就业光明前景。
区业大开办聋人特殊教育历经23年。从1987年的两名聋人插班生开始,发展到2010年的120名在校生的教学规模,为社会共培养输送了420名合格毕业生。这些学生因学成才,自立于社会,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誉为特教园地里的一朵奇葩,也成为温暖工程的一抹亮色。
区业大的聋人特殊高等教育是目前上海市成人高校系统中办得最早、最负盛名的特色专业之一,拥有一支较成熟的特教教师队伍,为此专门设立的特教部,主要承担聋人高等学历和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整个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补充,有着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根据聋哑人自身特点和学校功能地位,区业大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并为受教育者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教育方式。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聋人高教还独具个性特点:(1)区残疾人联合会发挥作用,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以联合办学、帮助推荐就业等形式加以推动。(2)以模块化项目化为导向开展教学,强化作业训练。(3)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所谓“走出去”是指让聋人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进来”则是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到校任教。
区业大的爱心教育、优质教育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良好声誉。2007年区业大《成人特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市教委列为重点课题,其阶段性《聋人特殊高等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被区教育局评为区第九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009年获得上海市高教成果三等奖。
多年来,区业大培养的聋人毕业生活跃在各个相关领域,在这些学生中有中国聋人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美术家联谊会会员、市聋人协会主席陈捷,有国际CAD竞赛金奖获得者吴建寅,有开设聋哑人设计工作室的高级设计师,更有多人获得“上海市残疾人自强十佳”荣誉,担任全国、市、区级聋人协会主席的有7人之多。不少人走上重要岗位或担任业务骨干、业内知名艺术工作者,学生作品频频入选各等级的展览,“好男儿”宋晓波通过竞赛选拔成为社会名人。聋人特殊高等教育在无声世界中绘就了绚丽的画卷,聋人学生从这里起步走向社会。
3、精心打磨,为残疾人胜任职业夯实基础
残疾人教育凸显了 “有教无类”的教育本质特征,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重要体现,更是衡量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区业大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成年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专业特性,今年随着上海开放大学的成立,和区残联合作主办了首届残疾人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相继开设了英语中级口译和助理社工师培训班,已拥有74名学员。前者如果通过考试即可获得《上海市中级口译资格证书》,将能胜任日常陪同翻译、涉外导游以及外事接待、外贸业务洽谈等工作。后者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社工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这两个教育培训班的开设,不仅标志着区业大已经从单一的聋人特殊高等教育向全方位的残疾人教育拓展、从单纯的残疾人学历教育向非学历职业技能的培训教育拓展,也为该校温暖工程发展奠定新的起点。
总之,温暖工程在徐汇区业余大学的努力付出辛勤探索中,已经突破了原有范畴与对象,向较高层次进发,以质求胜,符合中华职教的宗旨和目标,切合中华职教成员单位的身份和责任,也和徐汇中心城区教育优势及发展趋势相吻合,是善于运用公共资源,扩展教育服务领域的成功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