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默默地奉献 特殊的温暖——记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特殊高等教育
发布时间:2012-03-02
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是徐汇区中华职教社的团体会员,学校首届开办大专层次艺术设计专业到至今已有25年了,25年来徐汇区业余大学为社会培养了许多艺术设计人才,其中聋人特殊教育23年,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誉为特教园地里的一朵奇葩,也是温暖工程的一朵奇葩。从1987年的两名聋人插班生开始,发展到2010年的120名在校生的教学规模,一共培养了420名合格毕业生。很好地体现了学校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在帮助他们自立于社会,改变他们人生道路和实现他们目标的追求上,学校全体工作人员贡献了爱心和力量。
学校的聋人特殊高等教育是目前上海市成人高校系统中办得最早、最负盛名的特色专业之一。学校已形成较成熟的特教教师队伍,并为此专门设立的特教部,主要承担聋人高等学历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补充,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一. 精心教书,呕心育人
学校把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相结合。在一定特殊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根据聋哑人自身特点和学校自身功能地位,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并围绕培养目标为受教育者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学校所探索培养方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和教学体系、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培养途径、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还存在着自己的个性特点:(1)残疾人联合会在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作为残疾人服务的残疾人组织,残疾人联合会通过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联合办学以及帮助推荐就业等形式推动聋人人才培养工作。(2)模块化项目化,以任务以及项目为导向开展教学,强化作业训练(3)走出去,引进来。形成“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所谓“走出去”是指让聋人多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引进来”则是指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到学校来教学。
学校教导聋人特殊高等教育一线解惑授业育人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要把这一最平凡的工作作为自己崇高的天职和一生的归宿,无论在逆境还是顺境中,甚至在最困难的生病期间,都不能放弃,充分体现了学校整体向上的奉献精神。
然而在一线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倾注往往要超出常人想象的细致、谨慎、耐心与热情。二十多年来,在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全校各部门的支持下,在特教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积极带领聋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收到了效果得到了锻炼,比如在课程融入实践项目的教学探索中案例,就有结合图形设计课程,在《娱乐时尚》杂志“2006世界杯海报大赛”中聋人学生11人获优秀奖,作品在《娱乐时尚》杂志刊登并获印有本人作品的明信片一套及500元物质奖励;3 人获鼓励奖,获印有本人作品明信片一套及运动服一件。
如:在课余设置动画上色扫描岗位培训。
如:与“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合作为上海社区服务中心设计制作公益黄页手册和杨浦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实训项目“蚕宝宝网站后期美工维护”及和 上海全筑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特教学生定岗培训……,等等,紧密联系了社会实践,提高了聋人立足社会的实际工作能力。
这种坚韧和持之以恒体现了徐汇区业余大学从领导到教师及相关的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 爱心助残,身体力行
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上对学生的关怀无论是学业好的学生还是较差的学生,从学业到生活,从细小的事到为人,事事关心,尤其是对聋人学生更是如此。每年带聋哑学生外出写生,带班教师在教学上不计课时,兢兢业业,两个星期的在外写生中,与聋人学生同吃同住,每天早上5点起床,5点半与年轻的学生一起跑步半小时,然后写生至7:30分早餐,8点又出发写生至中午12点,下午1点写生至5:30分,晚上7点人物写生至21:30分评讲作业结束,各寝室看一遍,照料好一切才休息。从学生小结中看到每个人的体会深刻,感到虽然很辛苦,收获却极大。被写生基地村民誉为最受欢迎的学生,也使其他美术院校的师生受到教育。校领导还专程赴写生实践基地看望带班的教师和写生的学生,带去了关怀,带去了温暖,圆满完成了写生的实践训练任务。
在生活上,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学校拿出了一定的经费资助聋人学生,2009年学校共支出三万余元用来资助贫困学生,资助人数一年就达到二十八个人次,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与云南红河州签订了聋人免费生协议,09年共资助了三名云南特困生,不仅免收学费和住宿费,还另外给予他们每月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让他们在学校安心的生活和学习。平日里,特教的老师们经常在课后与他们交流和沟通,时常与他们住在一起,与学生促膝长谈,更多的了解学生们的生活状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和生活管理模式,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校对聋人职业艺术教育这一事业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和爱心,对这一事业积极的社会意义极为重视。结合聋人学生的生理特点,设置适合聋人学生能就业的专业课程、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聘用有教学能力的、具有企业高技能实践经验的、并具有责任心与爱心的优秀专业人才融入聋人职业技能实践教学行列;在聋人教育与日常的管理上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措施与规定,并严格监督与执行;组织相关教师不断研究聋人艺术教学的特点,采用“示范直观先行,手语、口语、板书相兼,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突出重点、精讲精练,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补缺补差、注重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 提高了聋人艺术教学方法,并坚决执行学校的聋人职业艺术教育方针,强调“加强聋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懂得要学好专业知识,首先要做好人”;提倡要提高聋人专业技能水平必须“要以职业技能实践培训融入教学,来提升聋人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聋人学生将来有立足社会之本,自食其力”;特教部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率先带头投入到聋人特殊高等的教学事业中。张燕同学是从香港来的一位聋人学生,进校前张燕同学完全没有接触过艺术设计相关的所有课程,也就是讲从来没有拿起过画笔。针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们首先从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认识问题的观念上着手,如在绘画的写生中以大量实例与教师的示范,理论结合实际,手把手地教,使学生懂得应认真整体去看(观察)被写生的对象,体会心中的感受(思考),并掌握必要的绘画技能得以在画面上表现(手),提高学生作业中眼、脑、手三者的应用实践能力。现在张燕同学在香港已走上了工作岗位。
不仅如此,学校要求部门所有的人以奉献与爱心对待这一崇高的事业,要求部门中每个人从思想上、生活上、教学上全面的关心和爱护聋人学生。如在学校有困难的情况下,特教部人员动手和安排了每天早上帮聋人学生烧早饭的任务,保证了聋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教学上,学校要求把实际项目带到课堂上,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机遇。在抓好教育的同时,学校改善了聋人学员生活、学习设施,并每年争取必要的经费,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安排聋哑人学生参加各项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活动、思想教育活动和体育运动。学校被聋人学生称为“聋人艺术家的摇篮”。
通过以上努力,聋人学生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自强自信的品质意志、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和学习成绩。20多年来,只要有可能,学校老师都会带聋人毕业生去面试工作,并了解用人单位的任用要求,如06年毕业的施睿同学被推荐去“九木传盛”广告有限公司实习,在施睿同学应聘面试的第二天,同样有某知名高校三个本科毕业生来应聘面试,而施睿同学通过三个月的虚心学习,勤奋工作,已与“九木传盛”广告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公司答应了他的工资待遇要求,并每个工作日都与公司全体员工和董事长一起共进工作午餐和晚餐,施睿同学觉得比他在自己家的伙食还要好。因此,施睿同学全家都非常感谢学校教育之恩,他父亲特地来校向学校汇报了施睿同学的工作情况,感谢学校为残疾人教育事业所做的一切,感谢学校为和谐社会所做的贡献。聋人毕业生其中部分优秀毕业生开设了聋哑人设计工作室,还有人担任了市、区残联负责人,还有人成为艺术总监、高级教师;历届毕业生多次在各类设计与作品展中获奖:有多人获得“上海市残疾人自强十佳”荣誉;2002和2003年,学校和李老师分别获得区助残先进集体奖和先进个人奖。
为了使学校成为历届聋人学生互相帮助与共同发展进步的友谊纽带、互相学习与交流的学习园地,并能保持毕业生与学校及教师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进学校特殊教育发展的凝聚力。学校组织与落实了聋人毕业生校友会,纪念徐汇区业余大学聋人特殊教育二十年的活动,回顾了学校特殊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成果。学校这次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相关部门及领导的肯定和赞赏。市委副书记殷一璀请教委转告徐汇业余大学,对于学校所从事的聋人教育事业表示赞赏和感谢。同时,学校注重教学课程的改革,强化了适合聋人就业能力的数字化媒体技术能力的培养。优质的教育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2007年《徐汇区业余大学成人特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被市教委列为重点课题,2008年该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聋人特殊高等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被区教育局评为徐汇区第九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009年《成人特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被评为高等教育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与时俱进,奋力开拓
面对教育市场中多元化竞争的压力,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学校对特教进行了一系列的新教育科目和市场开拓工作以及全面的教学改革工作。自2001年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