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打造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的实验结题报告

(2015年12月)

发布时间:2016-01-06

“课程孵化室”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学中有所提及,在社区教育领域,特别是社区教育课程领域尚未有专家或实践工作者有过类似研究,徐汇区社区学院确定“打造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的实践”这一实验项目,旨在打造社区教育课程培育实践基地,把推动课程开发、培育教师成长、促进教学资源建设等各种要素聚集在一起,形成良好的课程发展与培育环境。
一、实验基础背景与基础
目前社区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着内容更新慢、品质不好、价值不大、效用不高等“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徐汇区作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内涵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至2012年,我区社区教育课程从课程规范化建设到特色化发展,如今正向课程优质化推进。甄选有潜质优质课程,拓展课程受众面,提升授课教师素养,开发课程学习资源,成为今后社区教育课程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珍视优质资源并加以培育和扶持与新课程的开发建设同等重要。
徐汇区社区学院作为区域社区教育业务管理指导机构,经过近10年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主开发“餐饮英语”、“书画研修”、“家庭影像制作”等课程,建设出版了46本社区教育系列教材,开发近百门社区教育微课程,先后开发并组织实施了“徐汇区秩序与环境文明志愿者岗前培训”、“社区教育兼职教师教学培训(TTT)”等专项培训等都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二、实验目标
2013 年,成功孵化“阳台一平米菜园”课程,实践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设想,探究课程从无到有、从样本到普及的发展路径。在实验中,我们将综合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等方法,通过社区教育孵化室的打造,促使我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建设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使课程实施经验能获得的推广和辐射。
“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建设目标:
第一,每年孵化一门课程,及时反思和总结形成课程孵化经验。
第二,界定课程孵化概念,验证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功能预设。
第三、推广课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探索社区教育教学模式。
三、实验进展
(一)聚焦 “社区教育课程孵化”概念
多年的课程建设与管理实践,我们把社区课程建设的视线从“新课程的开发”转移至“课程的培育、复制、扶持”上,提出了课程“孵化”的概念,在徐汇区社区学院创设“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
1. 何谓“课程孵化”?
“孵化”概念源自于孵化管理学,在管理学上孵化有孕育新企业之意,我们将“孵化”引入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和管理实践中,将社区课程建设的视线从“新课程的开发”转移至“课程的培育、复制、扶持”上。课程孵化的目的是“化”,即产生优质课程资源。而“孵”即是社区学院通过平台搭建、资源整合、政策扶持、师资培养、资金支持等一系列途径,为课程营造适宜其孕育和成长的“环境”。
我们提出的课程孵化也就是:形成良好的课程发展与培育环境,推动课程开发,培育教师成长,促进教学资源建设,实现社区教育课程的可持续建设。
2. “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功能何在?
我们开展“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建设,是希望为社区教育课程搭建一个课程成长和提升的平台,甄选符合时代要求,迎合百姓需求,蕴含强劲生命力的特色课程,通过教材开发、资源升级、队伍建设、课程辐射等形式,全方位、高品质、精品化打造,推动课程品质提升。具体功能如下:
第一,优质课程的提升与推广功能。通过课程实施、集体教研、资源建设等多种手段,提升课程品质,并借助网站、媒体的力量,宣传、推广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项目的社会价值,提升品牌效应。
第二,教师团队的形成与培育功能。在课程孵化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员“边实践边培育,边体验边研究”形成学习共同体。或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专题培训、教学研讨、资源建设、项目管理等手段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
第三,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升级功能。将已形成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整合并逐步完善,或在课程实施、培育的过程中,形成教学相关文件,编辑教材、学案,建设微课等数字化资源,形成其他同类课程可借鉴、可复制的教学方案,并加以推广。
(二)成功“孵化”样本课程
1. 样本一: “咖啡慢生活”体验课程
2014 年,徐汇区社区学院与湖南街道以及街道所辖企业通力合作,引入“星巴克”深受白领喜爱的“咖啡课堂”,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孵化具有徐汇特色的“咖啡慢生活”课程。孵化室精选社区学院、社区学校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与“星巴克”授课教师一起制定教学计划,商讨学习内容,积极互动体验,课后自学研究。
在“咖啡慢生活”课程孵化的实践中,我们重点关注体验式学习过程。体验式学习( Experiential Learning )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教学中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习者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习者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知识。“咖啡慢生活”课程目前已形成了:“微课导学—示范讲解—学案助学—行动体验—知识分享—形成共识—学以致用”的体验式学习模式。

 

 

社区教育体验式学习模式

2. 样本二:“生活化妆”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2015年徐汇区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开始实践翻转课堂。
“生活化妆”翻转课堂由资源建设、网上学习、课堂教学、在线交流四个部分有机组成,有效衔接。学员通过“微课”学习,基本掌握课程的知识点,课堂上以学员提问、教师答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课后强调自主学习和信息沟通,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掌握更好的方法和技巧。

 

生活化妆翻转课堂

3. 孵化“样本”课程带来的启发
第一,“咖啡慢生活”、“生活化妆”课程成功孵化,验证了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的功能预设,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管理和培育的建设方向。同时在课程甄选、参与式教学、教师培养、学习资源开发、资金扶持、制度建设等方面积累了经验。
第二,样本课程的成功孵化,取决于师资团队的形成。两门课程的师资培养均采用“同伴互助式”模式,团体学习,集体备课,共建课程,共享资源,一来可规范教学,二来扩充了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
第三,课程孵化实践中,我们发现如 “咖啡慢生活”“生活化妆”这种内容系统性、关联性不强,但体验性强、内容组合灵活、即学即用性明显的课程,非常适合发展成为“快速”学习资源,特别适合推广、配送、复制,并能组合或嵌入其他课程,为更多学习者使用和体验。
(三)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成果推广季
2015 年10月,徐汇区社区学院策划了“社区教育孵化室成果推广季”,通过课程宣传和实施来推广样本课程,实现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也是对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教学质量提升的探讨。
1. “咖啡慢生活”实现课程嵌入
2014 年“咖啡慢生活”课程成功孵化以来,多次和社区教育教学研讨会、女子学院课程研讨会进行组合,为与会人员 带来全新的体验式学习。2015年,上海市学指办学习活动、上海小学党员活动、民进徐汇区委委员活动等也将“咖啡慢生活”体验课程引入其中。目前“咖啡慢生活”已作为“嵌入式”课程推荐给部分街镇社区学校,如将其嵌入“西点烘焙”课程,在西点烘烤的等待过程中,尝试加入一些简单的咖啡普及和知识链接。
2. “生活化妆翻转课堂”走进企事业单位
2015 年,“生活化妆翻转课堂” 作为“互联网+教学”的典型案例已经进入马克华菲商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利用午休时间为女性朋友外增颜值,内增自信。我们依托徐汇终身学习网,将“生活化妆”系列微课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学员自主学习微课,根据自身情况掌控学习节奏。“生活化妆翻转课堂”实体教学,学员在教师住持下分享经验,提出问题,教师、学员开展充分的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
3. 总结“课程孵化”经验,推进社区教育课程建设
“徐汇区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自2013年启动建设以来,营造良好的课程培育环境,成功孵化了多门课程,创新社区教育“学案”概念,开发微课资源,形成教学团队,实现社区教育优质课程的可持续建设,并引发社区教育体验式课程、组合式课程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为总结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建设成效,推广孵化室课程实施经验,促进社区教育课程管理与建设交流,区社区学院组织召开 “徐汇区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建设研讨会”。闵行、崇明、宝山、奉贤、黄浦、金山、杨浦区社区学院分管院长及社教部主任参加研讨。与会领导和专家以及兄弟区县代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畅谈了对此次研讨会的感受,对徐汇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给予高度的肯定。夏瑛处长在最后点评中指出,徐汇区社区学院关注居民学习需求,提出课程孵化概念,有效整合学习活动、教师队伍、教育研究、课程开发、资源建设等要素,在社区教育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
 
四、实验成效
“咖啡慢生活”、“生活化妆”两门样本课程均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孵化过程中,项目组在课程教师团队组建、课程学习策略、教学资源呈现等方面做出了全新的尝试,扩充了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的功能预设。
(一)“体验式学习、翻转课堂”,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体验式学习和翻转课堂都强调了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体验式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翻转课堂更是以由“教-学”模式变成了“学-教”模式,将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精力留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上学员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和讲解,让学员展开充分的互动交流,有意识地引导骨干学员完成从听讲者-学习者-分享者-教学者的角色转变,充实社区教育团队领袖和教师队伍的实力。
(二)“微课导学、学案助学”,丰富了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呈现形式
在课程孵化的过程中,我们清晰定位 “咖啡慢生活”、“生活化妆”这类实践性课程,设计系列微课作为导学环节,既可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教学环节也可作为线上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进行自学。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放弃了教材编写计划,决定为实践类课程编辑“学案”。所谓学案是一种活页式的学习资源,知识点比较单纯,既可作为学习引导,也可成为知识回顾,尤其适合实践性课程。
  “咖啡慢生活”学习资源
系列微课(四节)
系列学案(六页)
咖啡微课堂之一:咖啡店里几种最常见的咖啡
咖啡微课堂之二:用法式压滤壶自制美式咖啡
咖啡微课堂之三:学日剧女主角手工冲泡滴滤咖啡
咖啡微课堂之四:用摩卡壶冲煮浓缩咖啡
基础篇:咖啡店里常见的几种咖啡
基础篇:用法压壶轻松泡咖啡
基础篇:用摩卡壶挑战Espresso
进阶篇:滴虑咖啡的手工制作
进阶篇:法压壶也能打奶泡
进阶篇:咖啡渣的妙用
注:其中“咖啡慢生活系列微课之:咖啡店里几种最常见的咖啡”荣获2014年度全国社区优秀微课二等奖
“生活化妆”学习资源
系列微课(七节)
系列学案(四页)
生活化妆系列微课之一:化妆工具总动员
生活化妆系列微课之二:皮肤护理和化妆步骤
生活化妆系列微课之三:好皮肤“化”出来
生活化妆系列微课之四:画出美人眉
生活化妆系列微课之五:打造有神的大眼睛
生活化妆系列微课之六:马上显出好气色
生活化妆系列微课之七:补妆和卸妆
好皮肤“化”出来
画出美人眉
打造有神的大眼睛
马上显出好气色
不同于“阳台一平米菜园”课程,“咖啡慢生活”和“生活化妆”两门样本课程组建的教师团队偏重“精简”。“咖啡慢生活”课程孵化前社区学院发布课程培育及其资源开发任务,在专职教师中甄选了5名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与星巴克培训师一起参与课程孵化项目,实施体验课程、制作系列微课和学案。“生活化妆”则精选了2名教师作为上戏成教学院化妆专业教师的助教,共同完成学习资源(系列微课、系列学案)资源建设,并持续跟进每一堂翻转课堂。这种以“课程培育、资源开发、教学实施”三位一体的课程孵化项目,鼓励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通过带有任务的“跨界学习”和“同伴互助”,帮助他们在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实施方面展开新的探索和尝试。


 
五、实验结论与思考
(一)以“孵化室”为阵地,培育优质课程
以“生活化妆翻转课堂”、“咖啡慢生活体验课”等课程孵化为样本,持续探索“同伴互助式”课程培育模式,实现品牌课程培育专业化,经验推广层次化,成功案例多样化。今年的学习节,我们推出了“课程孵化室建设成果推广季”活动,接受来自社区、企业、机构的学习订单,让更多的学习者能体验到社区教育的优质课程。
(二)以项目为抓手,提升课程品质
自徐汇区社区学院着力打造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以来,实现了和街镇合作,和企业合作,和机构合作,将一个好的项目,转变成学习活动,孵化成一门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结合“徐汇区社区教育一街一品”项目、徐汇区社区教育资源升级项目、上海市科普教室教师培训项目、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女子学院徐汇学习中心课程建设项目持续孵化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提升课程品质,完善课程资源建设。
(三)以需求为导向,更新课程形式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实践证明课程内容、学习形式要针对不同的学习主体,迎合不同的学习需求。今后我们将持续研究和实践体验式、组合式课程的孵化,试点开发时尚易接受、简短易实施、灵活易组合的社区教育新型课程。建设更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短小精悍的“快速”学习资源,做好学习内容的引导和学习资源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