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做一名幸福的研究型教师
作者:尤丽娜
发布时间:2017-01-01
———做一名幸福的研究型教师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治学的三大境界,当我思考这次论坛的主题,回首自己的特教之路时,觉得似乎可以借国学大师的“境界说”来总结自己的教师之路。初涉特教,恰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立志于特教之路,目标明确。光阴荏苒,求学三载,可以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满足于三点一线的生活,沉醉于浩瀚的知识海洋,如饥似渴。如今初出茅庐,涉足特教一线已将近一年。这一年的一线教学历程,给予我的既是前所未有的机会,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状况与问题,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让我不禁深思,自己究竟想要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教师,如何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教师。这次青年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我趁这个机会仔细思量,竟渐渐有了头绪,豁然开朗。此前,我一直处于“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境界,而没有进步,我忽略了如何在芸芸众生中寻觅着“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才是一个人做学问的最高境界。根据国学大师的说法,最高境界方为人生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我们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去找寻这一最高境界。而用当代教师发展的观点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可以理解为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何为研究型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做“科学研究”吗?就要申报课题、做课题吗?就要发表论文或著书立说吗?教师研究只能作为少数人的业余爱好吗?教师研究是校长的“政绩工程”吗?如今,许多人对什么是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研究的内容存有这样和那样的疑问。而我认为我觉得,全国知名教授华清老师对研究型教师的解释非常到位,即:“研究型教师是相对于经验型教师(即“教书匠”)而言的,只要在教育领域中,能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职业敏感性、反思意识和科研意识的教师就能成为研究型教师。”也就是说,能够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针对问题积极探索研究,主动吸收教育科学理论和同行经验,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就可以称之为研究型教师。因此,研究型教师并不是专门做研究的教师,而是具备研究能力与素养,能够通过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教师。
为什么要做研究型教师?从个人经验出发,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特殊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不确定性,许多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特殊教育对象个体性差异较大,不确定因素相较于普教来说更加复杂多变。而当前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是,部分高校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如同空中楼阁,一线教师难以消费。而一线教师又重教而略研,闭门造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教学,这就很难在教育实践中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展开研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造效益最高的研究成果,不失为针对教学工作不确定性的一个方法。
其次,教学研究是每一位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处在知识信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时代,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形势下,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先拥有一汪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要想在专业上有所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研究,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教而不研,只能是传统的教书匠,在专业发展领域难以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只有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研究开拓,才能让自己保持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教师教而不研,听从教育专家的指导,成为教育专家的“奴隶”,就如同学生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样,难以保持工作的激情和动力。在教师群体遭受“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工作压力”“社会地位”等种种问题困扰的今天,教学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突围的方向。
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首先,要善于反思教学,善于发现问题。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写一辈子教案,你可能只是一位教书匠,而写三年反思,你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疑处有疑,这就是思考和反思的结果。反思是研究型教师的基点,只有具备反思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敏锐地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找到切实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有一位教育名家说过,用一种方法教一百个人,你是个教书匠;用一百种方法教一个人,你就是教育家。一百种方法从哪儿来?从思考中来。怎样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学研究的开展?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当前撰写“教育案例”、积累“教学反思”,讲述“教育故事”已经在中小学蔚然成风。学校为教师布置大量的所谓研究任务,让教师撰写大量的案例、反思。而这些教学反思最终被堆积在档案里,常年不见天,而等到检查评估之后就永远尘封档案室。这种做法只会削减教师反思的主动性。而培养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恰恰应该从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开始。教师主动有效地去反思,这才是有意义的反思,也才是真正研究的开始。
其次,一名研究型教师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总结是有效获得间接经验的捷径。教育工作者应该擅长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要想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必须有敏锐的信息捕捉意识,关注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与发展动态。教育工作者通过研读最新期刊文献,参与主题性培训、讲座、论坛等活动,以及与同行评课议课等多种形式,把握专业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开阔自身眼界,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与能力。教育者只有不断为自己注入新鲜的血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克服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才能提高开展教学研究的素养与能力。
第三,一位合格的研究型的教师应当在实践中研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教师研究应该深切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是基于问题的研究,以及基于实践的研究。教师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非为了研究而研究。因此,研究型教师的研究,不一定要高深的理论,而是要回归教育,让教育走向生活。我们要让研究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不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外如何在实践中研究,还需要从反思中积累实践素材,搜集实践中的启发与疑惑。
最后,研究型教师要具备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即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而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包括检索和分析文献的能力,提出研究假设和构思研究设计的能力,以及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的能力。在特殊教育领域适用性比较强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量调查法、比较研究等等。教师首先要从理论层面上掌握这些研究方法或者教学方法的用途与应用方式,然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以理论指导实践,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创新,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研究水平。
教书育人工作并不是重复的操作性工作,相反,它要求教师具有创造能力以及研究能力。也就是说,一位教师如果想要得到持续成长和发展就要以以研究型教师为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研究型教师不但要求教师深入掌握所教课程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求教师从实践中提炼问题,用实践检验理论。样的要求也让我们看到研究型教师绝非一蹴而就,其需要大量的时间搜集相关素材,充实相关的教学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让我们享受教学的乐趣,以一名幸福的研究型教师为奋斗目标,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做最有价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