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国外的新教学形式也需“入乡随俗”
发布时间:2017-01-11
现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学习不再停留于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国外出现了不少基于网络的创新授课模式,这些新思路被引入国内,掀起了一阵阵教育新模式的创新探索热。但大多数的“新事物”无法很好的入乡随俗,最终又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其中MOOC、微课、翻转课堂这三个名词是最近最热门的教育创新模式词汇,有时候大家觉得MOOC就是微课,翻转课堂就是微课或者MOOC的延伸,那么与它们到底是什么?能“拿来”多少?以下是就我所知所实践的结果做一些利弊分析。
先从它们的由来入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称之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了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这些课程和我们以前建设的精品课程平台有点相似,后来由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对其进行设计和整合,通过共享学习平台,让更多学生能够在网上学习这些开放课程,并提供系统学习的可能。
微课,在2008年的时候,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提出了“微课程”(Micro Lectures)的概念。不过,彭罗斯所说的“微课程”不只是课程内容或在线教学短视频,它还包括任务和教学活动。而国内所说的“微课”,则更多的地是以教学应用和自主学习为目的的在线短视频。到2009年的时候,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发起了一个项目,名字叫一分钟教授(One Minute Professor),后来,更名为“一分钟学者”(One Minute Scholar)。这个项目中,韦恩州立大学的教授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在线访客解释世界上最神秘和最神奇的事情,他们做文化实验,解释民间传奇之类的问题。这有别于把45分钟的课的知识点浓缩成15分钟的教学视频,并且需要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效果。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2007年春,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
•
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
•
萨姆斯(Aaron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为了帮助更多的教师理解和接受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方法,他们于2012年1月30日在林地公园高中举办了翻转课堂“开放日”(OpenHouse),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来观看翻转课堂的运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种做法促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此外,翻转课堂的推动还要得益于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自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课件运动(OCW)开始,耶鲁公开课、可汗学院微视频、TEDED(TED的教育频道)视频等大量优质教学资源的涌现,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了资源支持,促进了翻转式教学的发展。在国内,翻转课堂也开始逐渐替代MOOC和微课的概念,势将成为一股新的教育模式探索的浪潮。
从上面的由来可以看出,这些新的模式其实也都是有些“年纪”了,它们都在想方设法解放学习的自由度,让学习者有更多的主动权,个性化,根据需要去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比如MOOC,MOOC在设计的时候不是一个单纯的冗长的视频,也不像我们精品网络课程中的三分频,它是把一次课分成几块,每看8-15分钟左右教学视频后,就会出现一些练习和思考题,需要学习者填写或者互动,每门课程都设有最终考核,循序渐进,你可以认真学,并拿到合格证明,也可以当做知识扩展,科学普及,自由度很高,学习者决定最终学习效果和目的。再如翻转课堂,学生在家看视频学,在学校做作业或完成老师设计的课堂互动,老师在课堂上从主要角色转换成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由老师引导帮助其解决,实现课堂个别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的攻坚克难,学习好知识。这些其实都是在现代教育中,角色转换,更好的学习创新。
那么如此好的模式并且具有不短的实践经验和不错的效果,为什么在“入乡随俗”中无法完美的融合呢?为什么不能直接“拿来”?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是这个所谓的“平台”,这个平台在这些模式中虽然只是简单的两个字,但其实包含了信息化技术的方方面面,硬件的建设,软件的设计,网络的覆盖,视频拍摄、课程制作等等,这其实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如果都是从头建设,那么涉及到的人力、物力远比想象中买台电脑连个网大的多。
第二是学习者,可以看出,这些新模式对学习者的要求其实不低,学习者是这些模式发挥功效的原动力,虽然学习的自由度高了,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水平,但一个学习者的主动性,目的性将是决定性因素。试想如果一个不爱学习,或者对某门课程并没有兴趣只想考试通过的人来说,这个自由度反而激发了他的学习惰性,越学越懒,越学越差。
第三是教师,这些新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其实很高,包含知识要求,教案教学的设计要求,时间要求等等,因为学习活了,不再循规蹈矩,学习者是主角了,如何概括好知识点,如何指导好学习者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写到这里,是不是有种对这些模式前景的悲观,这些舶来的教育新模式难道真的会在这里说See You Again,来了又去?结合实际,从学校教学资源上来说,我们现在有开大网上学习平台,业大也有网上课堂,老年大学社区学校有上海学习网和学分银行等等,资源基础很多很可观,平台也比较完善。那么这些新的模式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与现有的进行结合,不要“拉郎配”,提倡“自由恋爱”。比如,现在开大招收残疾人入学,市场属于刚性需求,对于随班就读的残疾人来说,都可能面临学习热情高,但课堂教学跟不上,学习吃力的问题,老师上课要兼顾上下,备课教学都比较困难,不教好,学不好,考试又是大问题,学生越学热情越低,老师越教越累,这个看似死结的循环,是不是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来解决?对于学习慢的残疾同学,就在家看或者听视频音频,在家先学,无论从时间和学习进度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缓冲度,学生可以反复听,反复看,记下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几堂作业课或者互动课,来检验他们在家学习的情况和正常学生的学习情况,个别问题个别解决,又不影响整学期的教学进度,这其实也在实践特殊教育中IEP个别化学习的理念。老年大学的学生也可以吸纳翻转课堂,他们都是属于学习热情高的学习者,适合这种模式的应用。那么针对业大和开大的成人学生,他们学习积极性并没有前者高,职业倾向性强,学习的时候有点挑食,现有的网上课件,精品课和三分频学习平台其实之所以对他们兴趣不大,主要有些太死没互动,有些太冗长看着就没耐心了,这个是不是能吸纳MOOC的精华进来,视频短一点,知识点切成一段一段,增加互动内容,巩固网上和课堂学习效果,在有课堂教学保证的前提下,网上学习是辅助作用,对这些上班的人来说,利用乘地铁,喝咖啡等碎片化的时间来看看类似MOOC的这种具有互动性的网上学习资源,能让他们更好更自由的安排学习时间,还可以在开放的网上资源内学习其他他们感兴趣的课程,增加一些学分互通或者成绩加分的激励政策,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有所用的成就感,让他们觉得学习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改变和提升。那么微课呢,现在手机普及,学校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扩展,微信、QQ都是日常必备,大多数班级都有微信群,QQ群,传统的BBS不是这么受欢迎了,那么微课就可以在这些app中大展拳脚,“一分钟学者”,一篇课程相关,行业相关的微信转发,老师不必刻意,随手一转,学生不必在心,闲暇一看,这不也是一种学习,或者老师对学生共性的问题用微信语音发言直接说上个一分钟解释,微课,小而精,浓缩也是精华。
以上都是我对这些新教育模式提出的一些浅见和想法,取其精华,去其不适,让它们入乡随俗,并在现有的资源上,加以结合完善,在新的信息平台开发的时候加以考虑和建设,让它们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添力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