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搭建助学服务平台 开启快乐志愿旅程

——《建设社区教育助学志愿者队伍的实验》结项报告

发布时间:2016-01-07

一、实验背景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志愿服务正在成为市民重要的公共生活内容,尤其是世博会后,上海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在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中,社区志愿者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在小区环境治理和社区秩序维护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贡献。那么志愿者的概念如何定义?他们的界定有哪些?社区志愿者的服务项目有哪些?是否还有更多的平台可以让社区志愿者(尤其是老年人)发挥能量?上海的社区教育发展至今,构建起全龄覆盖的教育服务体系,然老年学习者仍为主要服务对象。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其实活跃着众多的志愿者,他们充当着社区教育助学、导学、教学等系列工作,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规范这支队伍的管理,既是对社区奉献者的肯定和支持,又实际促进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还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志愿者概念辨析
参照联合国的定义,志愿者指“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具体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行动的人。志愿者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志愿者泛指那些愿意为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奉献个人时间、精力、金钱等资源,并不求物质回报的人。狭义上的志愿者,主要是指自愿参加相关志愿组织和团体,合理运用社会资源,不追求物质或金钱回报,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有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也即是人们常说的注册志愿者。在上海,人们可以登录“上海志愿者网”自愿进行注册,也可以由相关组织集体在网上进行注册,皆可成为上海市志愿者。注册志愿者可申请参加各项志愿服务项目,记录服务时间,并享有人身保险等保障。
(二)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现状
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一直以来十分倚重志愿者的力量。然而,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界定却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社区学校、村居委学习点的兼职教师,学习团队骨干,课程班班长、社区教育推进员队伍等等,都是志愿者,都为社区教育的发展默默倾注着心血,灌输着爱。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的认可,社区教育组织管理者应给予他们更正式的肯定。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应有更清晰的界定,更科学的统计方法,应名正言顺地纳入志愿者行列,并享有应有的权利;应更重视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将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激励等系列管理机制落到实处。
(三)社区教育服务功能拓展
2014 年,上海市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总队成立,在全市构建起了一个服务网络。各区县社区学院作为志愿者服务工作站,教育服务功能亟需拓展。管理职能为何?操作流程如何?志愿精神的宣扬需要落地,服务项目需要实际开展,这些细节都需要我们在市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总队的领导下,通过实践进行探索,这也成为我们实验工作新的结合点和增长点。
     二、实验目标
实现社区教育机构与志愿服务组织的有效联通,实现社区教育志愿服务项目与注册志愿服务项目的有效衔接,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提供组织保障,提高社区教育组织管理软实力。让更多的市民加入到社区学习和志愿奉献的队伍,让他们享受学习,乐于奉献,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三、实验内容
通过建立“徐汇区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总队”,建立街镇级“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分队”,开展“徐汇区社区教育助学志愿服务项目”,制定社区教育志愿者招募、培训、调配、激励等管理办法,基本形成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机制。同时,引导“社区教育助学志愿者”注册成为上海市志愿者,对他们的志愿服务给予认证,肯定他们的奉献,保障他们的权益。简而言之:
l        建立“徐汇区社区教育助学志愿者”管理体系;
l        开展“徐汇区社区教育助学志愿者”服务项目;
l        形成“徐汇区社区教育助学志愿者”运行机制。
四、实验过程
(一)构建管理体制
1. 社区学院设立“徐汇区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总队”
徐汇区社区学院成立“徐汇区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总队”,负责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开发、志愿者队伍管理、志愿服务工作站管理等工作。社区学院牵头与相关部门积极合作,获得了“上海志愿者网”管理系统权限,开通“社区教育助学志愿服务项目”。并为“志愿服务分队”分配志愿者注册与管理权限,可批量导入志愿者信息、导入志愿服务时间记录等信息,以简化志愿者个人网上注册程序。同时,社区学院作为上海市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工作站,主动将助学志愿服务项目和市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对接,作为区县案例进行实践,提供借鉴。
2. 街镇社区学校成立“徐汇区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分队”
选取田林、长桥、漕河泾三所社区学校试点建立“徐汇区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分队”,挂牌成立“徐汇区社区教育助学志愿服务工作站”,具体开展社区教育助学志愿服务项目。三所社区学校均参加了上海市第一批老年学校能力提升工程,硬件达到一定的标准,且都在醒目处设有导学服务台,方便开展助学志愿服务。每个工作站配备一个管理老师,为志愿者逐个记录服务时间,每学期末集体导入系统,存入志愿者账户。华泾镇社区学校和徐家汇社区学校于2015年加入试点行列。
(二)志愿者注册
2014 年初,我们在田林、长桥、漕河泾三所社区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意愿调查,以课程班班长为主体,共计发放书面问卷调查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9份。调查结果显示,9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社区教育助学志愿服务,78%有意愿成为上海市注册志愿者。我们通过会议、培训、巡讲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知识,积极引导课程班班长进行网上注册,共有150余位班长成功注册成为上海市志愿者。2015年,随着新的“助学志愿服务工作站”的成立,加之原有工作站的正向引导,又有6 0 余位班长及学员加入注册志愿者队伍。
(三)助学志愿服务项目运作
1. 项目开通
社区教育助学志愿服务项目从2014年秋季开始正式生效。服务项目以“班级管理、学员意见收集、学员联络、师生沟通、课程咨询、报名服务”等为主要内容。项目的开通可以说是为社区学校课程班班长量身定制的,在徐汇区每个社区学校活跃者一支“志愿者”队伍。他们工作认真细致,全力协助社区学校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对课题教学和班级管理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无私奉献,热心为学员服务,把班级当做 小家 来建设,把班级的学员从陌生的同学变成无话不谈的朋友,充当着学校与班级、教师与学员之间“承上启下”的桥梁。助学志愿服务项目的开通,进一步肯定班长的价值,提升他们学有所成,老有所为的快乐。
2. 时间记录
实现助学志愿者服务时间的记录,是本实验在志愿者队伍建设中较大的一个突破点,目前我们可采用集中记录和实时记录两种方式。由于实验项目开展之初,带芯片的“上海志愿者证”奇缺,无法开展刷卡记录工作。社区学校的管理教师便根据助学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日常逐一进行书面记录,每学期末统一导入网上系统平台,存入每位志愿者的账户。2015年,在区文明办的积极协调之下,我们为每位注册志愿者发放了“上海志愿者证”,并为社区学校配备了刷卡机,实现助学志愿服务时间的实时记录。
3. 胸卡标识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老年学员的身份意识非常强,标签具有激励作用。社区学院精心设计和定制了“徐汇区社区教育助学志愿者”胸卡,向试点校助学志愿者发放,班长们“配卡上岗”,明确其身份,激励他们的志愿行为。
4. 项目拓展
2015 年,我们将助学志愿服务项目内容拓宽至摄影班学员义务拍摄、活动宣传等。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长桥和华泾两个社区学校有50余位学员自愿参加,并注册成为上海市志愿者。徐汇区第十届学习节期间,活跃着一支精神饱满、装备精良、标识醒目的助学志愿者队伍,记录了市、区学习节开幕式以及街镇学习节活动的精彩瞬间。我们在12月份组织了这些志愿者的分享会,他们介绍自己在服务过程中的得意之作,包括角度的选取、技巧的运用、情感的表现等等,反映了助学志愿者们的快乐,更体现了社区教育志愿者“学习”的元素。
(四)志愿者培训
社区学院制定了《徐汇区社区教育助学志愿者培训计划》,各社区学校制定“助学志愿者分队学期培训计划”,形成每学期前、学期后集中培训制度。2014年11月19日,“徐汇区社区教育助学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大会”在田林社区学校举行,市教科院、区文明办的专家、领导对志愿者们进行了集中培训。各社区学校结合志愿者精神弘扬和学校教学管理等工作重点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志愿者培训,内容以上海市老年教育系列教材《老年志愿者导读》为基础,内容涉及志愿者基本知识、志愿服务技巧、志愿精神传播等方面。以课程班班长为主力的助学志愿者队伍,承担了许多课程班的日常管理工作,还涉及到一些新的学习内容的推广和普及,所以助学志愿者的培训还融入了许多新的学习内容。比如,徐汇区的终身学习卡功能有了拓展,如何操作和应用,助学志愿者们成为最早的知晓者,并带动班级同学使用。我们还针对具有一定教学基础和意向的班长开展了“社区教育TTT(train the teacher)培训” , 帮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成人(老年)教学技巧,以便增加他们成为助教信心,构建教师成长梯队。
(五)志愿者激励
社区学院参考上海市注册志愿者管理制度的部分条例,结合试点学校的实际情况,拟定了《徐汇区社区教育助学志愿者激励办法》,从服务时间、服务评价、评价激励等方面做出相应规定,让参与助学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们能获得认可。同时,我们积极寻求条块协作与资源整合,试点开展学费减免、学习券奖励等激励措施,给予志愿者更有效、更实际的激励。在此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仍感到了各条线之间的信息互认、消息互通、合作相互还存在许多困难。如何打通各条线之间的阻隔,在权限范围内合理分配资源,使区域社区教育助学志愿服务激励与市级注册志愿者管理方面有效衔接?我们深感社区教育助学志愿服务时间认定与折算、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志愿者评优、服务成果兑换等问题是日后志愿者队伍建设需思考和突破的关键。
五、实验成效
(一)提升社区教育志愿者社会影响力
《建设社区教育助学志愿者队伍的实验》是一次对社区教育与志愿组织相互合作的全新探索,在徐汇区开通了第一个社区教育序列的注册志愿者服务项目,并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在2015年10月27日召开的第四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教委苏明主任在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助学志愿者服务项目”,并号召全市老年教育重视助学志愿者队伍的建设。随着终身教育理念和以学养老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将走进社区课堂;随着志愿精神和“时间银行”概念的广为传播,社区教育志愿者的队伍将不断壮大,助学志愿服务的内容将不断拓展。在这里,年长者可以教导青少年;年轻人可以为老年人的学习提供帮助;“小老人”可以为“老老人”服务……
(二)提高社区教育管理创新力
实验项目依托试点社区学校,以具体的助学志愿服务项目为抓手,厘清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点,基本形成社区教育助学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选、用、育、留等管理机制。助学志愿服务项目的运行,将社区教育管理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有效衔接,并纳入市级管理平台,志愿者服务时间得到跨界认可。在社区学校硬件措施不断完善的同时,提升服务软实力的要求,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也是根本性的挑战。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创新发展志愿服务项目,是学员自我管理的前提,是孕育学习团队的沃土;创新发展志愿服务项目,使项目有效实施、有效管理、有效延伸,能提供志愿服务保障,能提升志愿服务意义,还能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到社区教育参加服务,使社区学校成为践行志愿精神的平台,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窗口。
(三)增强社区教育学员凝聚力

    助学志愿服务项目是专门为社区教育设立的志愿服务项目,项目将学习与奉献有机结合,既充分体现社区教育特色,又严格按照志愿服务项目运行,志愿者有效服务、有效记录、有效激励,将助学志愿者队伍紧紧团结起来。有一位新注册的老伯有感而发,“我参加助学志愿者队伍,获得了志愿者证。虽然现在的卡越来越多,但志愿者证是一个终身的身份象征,可以记录一生的志愿服务时间,我很珍惜。我的孙子在外国,他也有志愿者证,和升学、就业都有关系。虽然我现在年纪大了,但我觉得能与国际接轨了!”还有几位阿姨原本就是注册志愿者,她们参加了助学志愿服务项目,在志愿者队伍中找到了归属感,“我们在世博期间通过街道活动注册成为志愿者,平时参加居委的志愿服务工作也很开心,但到了社区学校参加助学志愿项目,更有意义,而且学校帮我们记录服务时间,我们觉得学起来更带劲了!”

2015年12月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