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东方网教育频道2017年5月26日:徐汇区业余大学孕育创业胆量的摇篮
作者:马自宝
发布时间:2018-01-05
聋哑,一个沉默宁静的世界;艺术,一个辉煌神圣的宫殿。而有些人却拥有这一切,他们就是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艺术设计类聋人大专特殊教育班的学生。
三十个春秋流逝而去,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一幕幕聋人学生刻苦学习的情景,还有那些默默无闻地为聋人学生不断创造学习条件的人们。
聋哑人接受高等教育,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艰辛。他们在学习中需克服语言交流的障碍,艰苦求索,逐渐积累,才能在工作后的艺术设计和创作中各显聪明才智。他们自强不息,辛勤工作,逐渐形成了一支“无声胜有声”的团队,活跃在上海至全国残疾人管理和艺术设计领域,他们思维敏捷,宁静淡泊,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成绩颇丰,硕果累累。陈捷、俞海燕、王建国、毛伟国、费峰、宋晓波、李栋、朱德春、吴建寅、张小兵、谈永存、范红蕾、熊焰、黄锋、邵荣伟、孙卫华、葛斌等是他们杰出代表,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谱写了一曲“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和谐之歌。
一九八七年五月,徐汇区业余大学实用美术专业招生时,来了二位“不速之客”,经过一番困难的“交谈”,学校才知道他们是两位聋人,坚决要求报考徐汇区业余大学实用美术专业。经过多次艰难的手语笔谈,校领导被二位聋人青年的求知欲所感动,专门召开会议,决定向上海市高教局呼吁接受聋人学生入学,因为宪法赋予他们同样享有高等教育的权利。不久,经过市统一考试,有三名学生以合格的成绩被徐汇区业余大学录取,成为中国第一批叩开成人高校大门的聋哑人。
这事在上海市聋哑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要求徐汇区业余大学单独开设实用美术聋人大专特殊教育班。为了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满足广大聋哑青年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在市政府领导、市残联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经上海市高教局正式批准,1988年9月徐汇区业余大学特为聋哑人增设了实用美术大专班,填补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空白。也许,这一信息对常人来说并不重要,然而对聋哑人而言却是一件渴望已久的大事,因为从此在他们面前打开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门。
社会的需要就是学校的办学方向,让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更是学校的义务和职责。二十三年来,徐汇区业余大学实用美术聋哑人大专(特教)班已在上海招收了十七届学生,在外省市招收了十六届学生,累计招生人数达400余人。为了搞好特殊教育,学校在无特殊经费的情况下,增加了许多教学设施,还为聋人班配备专职手语教师并兼做班主任,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全面关心学员。学校领导还十分重视贫困聋哑学生的学习生活,曾组织徐汇区业余大学全体党员帮困结对活动。2005级学生张剑锋、谢丽莎家境贫寒,难以继续求学,为了支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全体党员纷纷捐款献爱心,以解决他们在校期间的后顾之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真正使聋人学生达到大专教学要求,学校采用手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备课、协同上课,教学要求与效果基本上达到与常人相同的水平。在聋人特殊教育过程中,徐汇区业余大学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培养了一支熟悉聋哑人教育、热爱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设施也日趋完善。为此聋人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成人高等学府并没有遗忘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