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品质要求 内涵提升 专业发展

——开启社区教育新时代、构筑终身教育新未来的徐汇思考与实践

作者:杜俭 发布时间:2018-01-09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办好继续教育;要建设学习大国、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这是新时代对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新呼唤、新要求。我们认为:这是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要落实这样的使命担当,我们更需要不忘教育初心,更关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内涵品质新提升。基于已有的实践探索,我们提出以下三方面的进一步思考。

一、进一步以“课程、课堂、课题”为统领,提升专业引领软实力

徐汇区社区学院以“课程、课堂、课题”三课建设为统领,推进区域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提升社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课堂、课题、课程”是徐汇区社区学院在“办学理念、教师发展、教学质量、教材建设、科研水平”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的立体呈现,代表着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新时期,徐汇区社区学院在“三课”基础上,以“品质、品位、品牌”三品打造为目标,在优质化、精品化上做文章,秉承徐汇教育优良血统,在社区教育方面体现品质、提升品位、做强品牌。

二、进一步以“课程孵化室”为载体,探索社区课程内涵建设

2013年,徐汇区社区学院启动“社区教育课程孵化室”建设项目,积极探索以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聚焦体验式学习过程。从学习者为本的思维出发:探究学习过程、规划学习内容、运用学习资料。

1.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推出体验式课程

体验式学习强调了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目前孵化室建设的:咖啡慢生活、生活化妆、香囊的私人订制等课程均已形成:“微课导学—示范讲解—学案助学—行动体验—知识分享—形成共识—学以致用”的体验式学习模式。

为提升体验课程教学效果,孵化室配套设计了“系列微课”和“活页式学案”作为体验课程的“导学”和“助学”资源。在持续开发系列教材的基础上,2015年起,徐汇区为实践性课程量身定制了“学案”,学案是一种活页式的学习资源,知识点精简明了,既可作为学习引导,也可成为知识回顾,尤其适合实践性课程。

启示:社区教育要让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回归,教师要帮助学习者树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以学习者为主的学习环境、学习者角度出发,设计课程及教学环节,学习者可自主选择资源、设学习过程、组合感兴趣的资源。

2.关注学习内容的引导性,注入人文内涵

在对社区众多课程教学的观摩和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学习资源在设计内容不光要满足学员需求,不能忽视其必要的引导性。无论是社区系列教材建设还是系列微课程开发,在其规划和设计是都应对相关学科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给予关注。

2017年徐汇区社区学院主持建设《中华舞韵》系列微课为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以人文知识为切入点设计舞蹈类课程,是对社区舞蹈课程在教学方面的重要补充。社区教育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唱唱跳跳、玩玩闹闹”,也能在其中普及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提升相关领域的人文素养,我们期望《中华舞韵》系列微课能成为实践性课程的有益补充。

启示:社区教育学习内容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砌,应该有贯穿其中的内在联系和精气神,要有灵魂,要能体现教育教学的专业性。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建设要做到:引导性与适需性理念相结合,人文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普适性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

3.提升学习资源的运用实效,实践嵌入式课程

课堂教学为课程和学习资料赋予了生命力。在徐汇有区/街镇社区教育自建资源若干、市级社区教育配送资源若干、兄弟区县交流共享资源若干。面对丰富且纷繁的学习资源,社区学院必须对资源及时甄选和推荐,用好并用活各级各类资源。徐汇区目前尝试的“嵌入式”课程,是将已有学习资源灵动组合,以“学习单元”为单位嵌入相关课程,以适用性、时效性、组合性、便捷性为原则,提升各级各类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运用实效。

“咖啡慢生活”体验课程多次和社区教育教学研讨会、企事业单位工会活动结合,为与会人员带来全新的体验式学习。中药香囊的私人订制学习资源不仅能嵌入布艺课程、手工课程、保健养身类课程,还可配合传统节日端午节开展相应的学习资源配送。中华舞韵系列微课程,可作为人文知识补充,嵌入社区舞蹈课程,也可作为相关链接嵌入旅游文化课程,丰富课程表现形式。

启示:社区中有大量内容系统性、关联性不强,但体验性强、内容组合灵活、即学即用性明显的课程,非常适合发展成为“快速”学习资源,特别适合推广、配送、复制,并能组合或嵌入其他课程。体验课程、翻转课堂、组合课程等会越来越为大家接受和喜爱。

三、进一步以“三类基地”为抓手,助推各类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参与徐汇区社区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人群主要有三类:区教育局委派的专职教师、社区学校兼职教师、社区教育志愿者(骨干学员和积极分子),徐汇区社区学院以“三类基地”建设为抓手,扎实助推教师队伍专业发展。

1. 创建专职教师“自培基地”,促进社区教师专业成长

徐汇区社区学院作为区域终身教育、社区教育专业指导单位,以教师“自培基地”建设为抓手,探索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有效培训机制,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

在教师“自培基地”建设过程中,社区学院构建了包括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全员培训、骨干培训、专题培训等五大模块组成的培训体系。通过专家前沿讲座、工作实务辅导、专题专项沙龙、教育教学评比、专家带教指导、实验项目研究、青年发展论坛、教育国际论坛、专题考察研讨、实践体验活动、国际国内交流等方式,提高社区教育专职队伍的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打造一支具有教育教学背景和社区服务工作经验的、富有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符合社区教育发展需要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

启示: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社区学院作为区域社区教育业务指导单位,需强化服务指导能力,开发各类适应社区教育队伍发展需要的课程,形成灵活创新的培训学习新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培养社区教育专职队伍,以呼应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2. 管理兼职教师“教研基地”,提升一线教师教学实效

社区教育教研活动基地是专门为社区教育兼职教师搭建的业务培训平台,通过课程展示、教学研究、专家点评、同行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提升,创建并丰富教学资源。

徐汇区自2010年起先后在全区范围内挂牌成立了“中老年珠算心算”等13个教研活动基地。经过7年实践各教研基地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形式丰富的教研活动,提升社区兼职教师教学实效。为探索教研基地建设方向,切实提升教研活动成效,徐汇区社区学院于2015年启动了“基地评估”、“项目招标、“机制研究”等工作,以掌握教研基地运作情况,激发教研基地运作活力,探索教研基地发展规律。

启示:教研活动基地不仅是兼职教师交流互动的平台,更是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开展工作的载体,社区学院加强对基地建设方法、管理运作等内容的探索,还要进一步健全管理、形成机制、打造精品、推广成效、攻克难点,在塑造优秀社区兼职教师的同时,切实提升社区学院教科研指导能力。

3. 启动社区志愿者“培训基地”,增强助学志愿者服务技能

社区教育助学志愿者是一群活跃在徐汇社区教育领域中,为他人学习带去帮助,营造快乐学习氛围的学习者。社区“志愿者培训基地”是为社区教育助学志愿者搭建的“温馨港湾”,在这里不仅能获得志愿服务岗位必须的知识技能培训,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更能让志愿者获得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0143月起,徐汇区以“社区教育助学志愿服务项目”为抓手,依托社区教育志愿者管理服务网络,在全区开展以班级管理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注册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学院和各社区学校制定计划,形成学期前和学期后的集中培训,学期中开展结合实际不定期培训的制度。内容以《老年志愿者导读》为基础,内容涉及志愿者基本知识、志愿服务技巧、志愿精神传播等方面。同时还针对具有一定教学基础和意向的志愿者开展“社区教育TTTtrain the teacher)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成人(老年)教学技巧,以便增加他们成为助教信心,构建教师成长梯队。

启示:“志愿者培训基地”是志愿者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培育”环节,“志愿者培训基地”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提供组织保障,提高社区教育组织管理软实力。让更多的市民加入到社区学习和志愿奉献的队伍,让他们享受学习,乐于奉献,学有所获,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