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报告

2021-2022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9-2020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7-2018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

2015-2016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2013-2014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医教结合 共助成长

--徐汇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吴增强老师工作室活动纪要

作者:金莉 发布时间:2019-09-23

9月12日下午,本学期第一次徐汇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吴增强老师工作室活动在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圆满完成。参加本次活动的除了吴增强老师和工作室的成员们以外,还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卞茜主任医生以及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的两位医生,徐汇区业余大学杜红梅校长也莅临指导。活动中学员们交流了暑期跟随卞主任的实习体会,并对医教结合的需求和方法提出了各自的思考和期望,老师们与医生们一起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讨论,期望能够共同形成合力,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jpg

首先,陈瑾瑜老师代表工作室欢迎医生们百忙中莅临会议,并介绍了医教结合的重要意义和发展需求,希望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使医教结合工作能够更细致有效的开展。接着,吴增强老师回顾了多年来与卞主任在医教结合方面的诸多合作项目,感谢卞主任的努力和坚持。吴老师希望每一位学员有这种坚持的精神,肩负起心理老师的使命,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希望大家经过工作室三年的学习,能努力成长为优秀的学校心理学家。

3.jpg

然后,各位学员纷纷踊跃发言感谢工作室安排了这次非常珍贵的跟岗学习机会,更加感谢卞主任毫无保留的教导。大家都被卞主任的敬业精神所折服,她在如此巨大的工作量重压下依然能耐心而细致与每一个病例沟通,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王佳骊老师谈到跟岗中观察到很多病员和家长常常都是一片迷茫,王老师希望医生可以给家长一些专业的咨询,与学校老师一起教导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刘佳老师在跟岗学习中重新思考了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她认识到在学校工作中我们不该过多指责家庭教育问题,也要努力减轻家长的焦虑。金莉老师谈到了在医教结合中能否有一些机制,让学校能够知晓在校学生在精神科就医和用药的情况,做好信息沟通。郭永芬老师从学生不肯入学的个案中感受到了家长教育工作是一大难题,希望医生们能入校交流,指导家长,并能给老师们做相关的专业培训。胡悦老师表示从卞主任那里不仅学到了不急不躁极为耐心的工作态度,也学到了在细节中好好爱护自己的修生养心之道。林诺纯老师看到了卞主任和病例家庭之间的信任,自己也更有信心去帮助家长打消看医生的顾虑。但同时她也体会到了专业成长的重任,希望能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施敏老师希望能与医院形成合作,学校能及时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医生,一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袁学佳老师认为心理老师要坚守好岗位,努力做好学生健康宣传工作。

4.jpg

听了大家的发言,卞主任对各位老师的认真实习表示了感谢,也表达了多与学校合作的期望。她教导大家要谨慎做好观察者的角色,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帮助家长一起耐心的等待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卞主任也嘱咐大家要做好自己心理的维护,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工作。区精卫中心的医生也做了简单的交流发言,希望能把区医教结合的项目做实做好。

5.jpg

然后,吴增强老师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他提出医教结合中,心理老师和心理医生要明确各自的分工与边界,做到互相帮助互为补充。心理老师应多方面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专业能力,根据当事人的需求,整合所学,更多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6.jpg

最后,工作室成员们一起就各项研究任务做了布置和分工。大家学习热情高涨,工作积极主动,相信在吴老师的专业引领下,每一次活动都将收获满满硕果累累。

 

学员感言:

刘佳(汇师小学):

教师最常使用的一句话:一个孩子有问题,多数这个家庭就有问题,孩子是叶子家庭是根,根除了问题,叶子就长不好。跟岗之后我感悟到这句话不全对。很多未成年人来看病,有精分,有抑郁症,有ADHD等等。我们看到不同的家庭矛盾,有些是父母离异,影响了孩子,孩子就抑郁症了。但这些都是普通家庭,普通家庭本身就是这样,会有很多问题,有些家长处理的好,有些就是处理的不好,人无完人,这些都是发病的诱因,不是直接原因,像精分这类的病症目前发病原因仍然是一个迷,有待科学教解开。我突然感悟到,我以前再说“一个孩子有问题,多数这个家庭就有问题”这句话的时候,潜意识里假设了这个世界上是存在完美家庭的,存在完美无缺的家庭教育的。我意识到了这个之后,首先我就对自己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释怀。家长其实也蛮不容易的,不要太苛责自己。


王佳骊(上师大一附小):

跟岗实习的经历,让我明白,心理问题的成因有不同,应对的方法也有不同。生物学因素为主要发病原因的心理问题,药物先行;以社会心理因素为主要发病原因的心理问题,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可以并行。让我对工作中经常遇到的ADHD患儿,有了更科学,更坚定的辅导理念。

同时,也看到了许多个案家长在家庭教育和如何帮助患儿更好的回到学校生活中、融入社会的困惑,这更让我坚定了,在自己的班主任和心理老师的岗位中,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对心理疾病教育的宣传。希望未来能在学校层面,加大对家长、学校任课老师等的宣教和心理疾病知识的普及,分担和支持医院的诊疗。

 

郭永芬(徐教院附中):

感谢区中心给予的机会,能够有幸到精卫中心跟随卞茜主任学习。亲眼见证卞医生的医者仁心,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之前期待的精卫中心的科学、专业,在两天的跟岗学习中,让我大开眼界。不同的病症、不同的药物、药量,卞医生熟稔在心。详细的过往病历、与家长不厌其烦的讨论孩子各种状态、不同药物可能的效果与副作用、跟孩子耐心询问自己的心理状态、细心捕捉可能的切入点……两周一次的回访、斟酌、调整药量……这样的状态,很好的诠释了为什么很多病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

之前担心的药物副作用的问题,也“不攻自破”,也更让我确认了治疗与咨询之间互为补充的关系。药物的效果超乎我之前的想象,如果说很多家长担心可能的副作用,那么如果没有药物让大脑正常运转,再好的心理咨询也于事无补。而最有效的药物是需要医生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不断“把脉”调整、不断试药。

此次跟岗学习,也让我再次感受到医教结合的重要性。许多家长对带孩子到精卫中心看病会谨慎、会忌讳、会隐瞒,担心世俗的眼光、担心学校的不接纳,等等。对于孩子能否上学充满担忧,不知道要不要向学校如实反馈孩子的情况。从孩子的成长角度而言,校园环境是非常有助于孩子恢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医生也都会建议家长尽量让孩子返回校园。从学校的角度,也非常希望家长能够如实反馈孩子就诊的情况、医生的诊断及建议,在学校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孩子恢复健康。这中间,需要双方真诚互动、彼此信任。此前在推进的“医教结合”是个非常好的项目,可以搭建医院与学校沟通合作的桥梁,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建更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