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地”“双导师”机制下的徐汇创课实践
作者:严辰顺、李菲
摄影:凌云街道社区(老年)学校
发布时间:2025-04-03
经过2023年、2024年两届大学生社区创课大赛的组织与实施,徐汇区社区学院组织策划,逐步落实了“双基地”“双导师”创课孵化机制。
所谓“双基地”,指区级层面搭建了高校创课人才培养基地和13+1+x社区创课孵化基地,助力创课大学生全方位成长。所谓“双导师”,指徐汇区组建了一支由21名行业、高校专家组成的导师团和28名社区教育领域的管理者、专兼职教师组成的社区教育指导团。
“双基地”“双导师”机制在实践中涌现出一系列有亮点、有特色的范例。今天,小编将带领大家挖掘凌云街道与“青匠剪纸服务队”的发展故事,看看他们的实践做法。
深挖特色,促进课程和社区活动密切联结
徐汇区社区学院积极挖掘社区教育与学生团队资源、优势,充分考虑街道特色与创课团队优势,将社区教育创课课程与社区活动紧密相连。例如,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青匠剪纸服务队”经街道与高校创课团队的双向选择,于凌云街道社区学校进行孵化落地培育。后续经徐汇区社区学院“孵化营”积极推动与引导,该团队在“凌云街道社区学校”社区创课孵化基地+“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高校创课孵化基地“双基地”获得社区与高校的多元专业指导,凌云街道社区学校后续孵化引导该团队将创课课程转化为社区教育活动。
长效合作,推动大赛成果扎根社区
为推动社区创课大赛成果的有效转化与非遗文化传承,凌云街道社区学校与“青匠剪纸”团队深度合作,并吸引该高校社团成员不断传承创新。由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凌云路街道办事处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签约,依托规范化的签约协议,构建三大合作机制,全力支持《非遗创课文化空间课程》的长效发展。
凌云街道与“青匠剪纸服务队”秉持“优势互补”原则,双方签订合作协议,确定三大机制:第一,签约机制。确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原则,明确课程建设等合作方向,设立联络小组确保项目稳步推进,为合作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社团传承机制。依托高校与社区资源,成立非遗社团吸引多元参与,通过联合培训与指导,提升传承能力,实现非遗文化与校园、社区教育的有机融合;第三,社区高校合作机制。实现师资共享与课程共建,打造高质量非遗创课,通过“理论+实践”课程设计,凸显本土文化特色,贴近居民生活,扩大课程影响力。此外,协议还明确了多方面合作意向与责任划分;设定短期和长期课程任务目标,规划各阶段任务与指标。双方依托规范化的签约协议,吸引该高校社团成员不断传承创新,结合传统文化与教育服务,用剪纸艺术提供社区教育活动服务,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多元的社区教育学习体系。
激发潜能,促进大赛与社区自治深度融合
学院通过构建学生-社区实践生态圈,推动学生创新力量与社区自治深度融合。一方面,鼓励学生深入社区孵化课程,将专业知识传播给社区居民;另一方面,链接社区资源,搭建自治平台,让学生智慧与群众能量碰撞交融。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推动社区教育转向多元主体共治的有机生长,形成良性互动。
“青匠剪纸服务队”落地徐汇后经“双导师”引导,由该创课团队成员及其高校社团成员,围绕“一江一河”这一主题,结合徐汇特色地标,还设计了凌云街道地标图案,如“水岸邻里汇”、初心老站、嘉川路小游园等,开展持续一年的“每月一剪”教学活动。旨在让更多人了解本土剪纸艺术,引导居民了解城市发展故事,传承非遗文化并渗透思政教育,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推动了创课大赛与社区自治的深度融合。
两届大赛以来,徐汇区社区学院逐步落实“双基地”“双导师”机制,切实保障了社区创课大赛课程得以高质量地延续开展,不仅为创课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成长平台和资源,还有效促进了课程与社区的融合,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未来,徐汇区将继续深化机制的应用和实践,为创课大赛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责任编辑:姜黎卿
审核:夏中微、郑欢